世界遺產研習學者金門開講
金門縣立文化中心昨起一連兩天,舉辦「世界遺產研習營」活動,邀請多位學者介紹世界遺產案例和世界遺產的指定要件與申報程序等,俾讓金門各界對於世界遺產觀念及建立保存維護加深印象和共識。
這項「世界遺產研習營」活動,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李乾朗主講「近百年遺產保護觀念的轉變」、中國技術學院副教授閻亞寧主講「世界遺產的指定要件與申報程序」、中國技術學院講師林敏哲主講「世界遺產案例介紹:柬埔寨吳哥窟」、中國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海曙主講「世界遺產的資訊網路」、中原大學副教授薛琴主講「推動世界遺產與策略」、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助理教授江柏煒主講「世界文化遺產的推動|金門申遺的可行性評估」。
中國技術學院副教授閻亞寧指出,世界遺產條約究極的目的,不在於不斷增加世界遺產的名單,而是致力於如何從地球與人類的威脅中,保留並修復這些珍貴的遺產才是當初設立的中心思想。因此讓世界遺跡免於消失之虞,是世界遺產條約的宗旨。
金門縣立文化中心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界遺產主要分作四大類,分別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以及文化景觀遺產;又在2001年五月起加設「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作為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補充。而世界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築群和考古遺址三大類,它們都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人類學或科學等價值,標誌著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或是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特殊的見證等。自然遺產包括由自然和生物所組成的自然面貌、瀕危動植物的生活境區或天然名勝等。它們的美學或科學等價值均得到舉世公認,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例證或獨特的自然現象等。
而受到歲月侵蝕、環境污染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不少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正受到破壞和威脅,而這些全人類的瑰寶一經破壞便難以補救;而一些口述承傳和非物質性的文化遺產亦很容易因時間、經濟和社會變遷等因素而湮沒,所以保護的工作實在刻不容緩。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一九七二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呼籲各國關注世界上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承認它們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並確保這些遺產能得以保存。直到2000年十二月,世界上已有一百五十八個國家加入該公約成為締約國,而全世界共有文化或自然遺產六百九十一個,中國獨佔二十七個,這些遺產都收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在2001年五月增設「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並將每兩年審定一次,首批獲此榮譽的項目共十九個,而中國的傳統戲曲崑曲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