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就矛山塔、倒影塔復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暨監造聽取規劃單位期末簡報並進行審查
審查委員村民代表紛提寶貴意見供規劃單位參酌
記者/報導
金門縣政府昨就矛山塔、倒影塔復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暨監造,聽取規劃單位的期末報告並進行審查。與會審查委員也提出諸多寶貴意見供規劃單位修改參考,出席與會的多位前水頭村民代表,也提出矛山塔的復建應避免就地取材,規劃設計完成和施工前,也宜舉辦一場說明會,以讓水頭村民對於整體工程施作更加了解,並能排除障礙。
這項期末報告審查會昨日下午在縣政府第一會議室舉行,由參議莊永才主持,審查委員蔡是民、陳家欣、洪國正、張清忠、蔡輝詩,以及縣議員許華玉、金水里里長黃國民、金水寺公益慈善基金會代表等與會。
會中,並由規劃單位提出矛山塔、倒影塔復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暨監造簡報。審查委員也提出停車場大、小車子位子數量、塔身材質、步道階梯、塔結構、垃圾桶造型、材料使用慎選耐久性、夜間燈光照明、入口意象、工程施作採自然工法……等建議。而水頭村民代表和縣議員許華玉也希望民政局在工程施作前,再前往水頭村召開一次說明會,以讓村民有意見的能提出,並希望能就土地租給政府使用前,先前往法院作公證的手續;施工前並事先知會水頭村,以讓民眾信仰神明作確切的時間求神明定奪。
參議莊永才則強調工程施作應儘可能避免原生植物的遭破壞,並重視有主、無主墓的處理和遷移。審查委員蔡是民則建議在矛山塔山頂的適當地點設有廁所,以讓老年人有廁所可方便、並免遊客隨地大小便,破壞風景區環境、景觀;不過,也是審查委員的洪國正則認為在未登爬的山下已設有洗手間、廁所,在塔的附近再設一個廁所有些不搭調,認為不設較好。莊永才也要求規劃單位,將審查委員意見納入修正參考,並報請長官作最後的核定。
金門在明初同時興建的三座石塔,目前僅餘金門城郊的「文台寶塔」,金門縣政府規劃復建水頭「矛山塔」、太武山「倒影塔」,期讓六百多年前三塔相互輝映的歷史重現,為金門觀光注入文化內涵。
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修建金門城防倭,同時興建三座石塔,分別是金門城南磐山的「文台寶台」,太武山巔以塔影倒映海面得名的「倒影塔」,建於水頭矛山的「矛山塔」,不過,因天災和戰亂因素,現僅有名列台閩地區二級古蹟的「文台寶塔」碩果僅存。
金門縣政府為復建「矛山塔」、「倒影塔」,委託陳木壽建築師事務所規劃,並由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擔任計劃主持人。根據黃振良的研究,「矛山塔」為六角型、高十一點五二公尺、塔制為葫蘆、民國五十二年被軍方拆除,現有五分之一的塔石殘留,及日據時代照片可供參考。至於「倒影塔」為八角型,高五點七六公尺,塔制也是葫蘆,是在民國七年的地震中倒塌,民國二十五年曾重建,旋又拆除,遺留塔石僅四件原構件,但沒有圖照。
黃振良指出,明初金門三塔皆完工於洪武廿一年七月之前,距今有六百一十餘年歷史,三塔均以花崗石材構築,砌築的手法相近,同屬石砌的實心塔,見證明代防倭、防海盜歷史,同時三塔也兼有振起文風的功用,「矛山塔」、「倒影塔」復建很具有意義。
縣長李炷烽也曾表示,從民國八十年起,水頭村民即陳情要求重建「矛山塔」,站在文物保存觀點,重建古塔勢在必行,金門發展觀光必須以文化做內涵,例如矛山塔即可與規劃中碉堡藝術村、氣象站等結合為兼具古蹟、軍事和生態的觀光帶,期待二至三年後,明初金門三塔相互輝映的風華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