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衛生掩埋場可望一舉解決垃圾問題

發布日期:
記者: 翁碧蓮/金湖報導。
點閱率:1,642

金門縣環保局斥資新台幣五千九百萬元,將在大洋設置「金門縣區域性一般廢棄物衛生掩埋場」,目的希望解決日益困擾的垃圾問題。環保局強調,垃圾掩埋場是採用最新科技,每天消毒、除臭,並有電子和水質雙道監測、雙層不透水層、皂土覆蓋等,不會污染環境,衛生安全無虞。

縣環保局指出,本縣自九十一年元月一日起已全面實施「強制垃圾分類」,並大力宣導資源回收,希望民眾能確實配合,以達到垃圾減量之目的,以及延長區域性衛生掩埋場的使用年限。然垃圾最終仍應妥善處置,經民意調查與評估後發現,衛生掩埋是本縣垃圾最適當處理方法之一。

「金門縣區域性一般廢棄物衛生掩埋場」工程,第一期之開發面積為2.33公頃、預估可使用5-6年;第二期及第三期之面積分別為2.45與2.50公頃,但後二期工程應經環境影響評估審核通過方可開發。第一期工程在去年十二月底發包,原定今年二月二十四日動工,因大洋、溪湖里居民質疑其衛生及安全性而暫緩,將加強溝通及宣導。

縣環保局表示,經由專家規劃的「金門縣區域性一般廢棄物衛生掩埋場」工程,是屬一般廢棄物衛生掩埋場,不容許有害廢棄物及醫療廢棄物進場掩埋,當然不會有汞污泥等有害廢棄物的出現。且垃圾在進場掩埋前,就已經先行由資源回收區將可回收資源予以回收,採用源頭減量的方式並延長掩埋場使用年限。

縣環保局說,該衛生掩埋場有最完善的二次污染防治措施,不論施工或營運期間皆有嚴密的控管,確實保障民眾安全健康,維護生活環境品質。並且每日掩埋後完成覆土作業,避免惡臭、蚊蠅滋生;廠區四週設置飛散防止網;設置滲出水收集系統及滲出水處理廠處理所產生之污水,不會污染環境。

該衛生掩埋場設有多重保護地下水措施,例如「不透水布」、「透水性差瓷土」、及「阻隔牆」等多層阻隔設施,並設有「滲水收集系統」、「不透水布破損偵測及修補系統」、「地下水多管篩監測井」 等設施,不會有地下水滲出之問題發生。加上「定期監測地下水」、與「緊急應變計畫」及定期提報「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等管理措施,可確實保障地下水質不受污染,若有不可抗拒之因素(如地震)造成污染跡象時,也能及時察覺,在污染尚未造成影響前,立即著手必要之污染改善措施。

尤其,目前為監控並了解大洋簡易掩埋場地下水污染情形,已設置地下水多管篩監測井二口,經取水檢測PH值、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及懸浮固體等其數值均在標準範圍之內。另設有完善之環境品質監測系統,所有監測數據與資料將保存至場址封閉且復育完成為止。並定期公布環境監測資料上網供民眾查閱,接受社會檢驗。

縣環保局說,縣政府將會成立由政府、專家學者、居民推派適當代表組成「監督小組」,監督開發單位落實各項環境保護工作。不定期舉行睦鄰懇談會,聽取鄉親意見及心聲,促進彼此意見之交流。縣政府會依照環保署「辦理垃圾處理方案及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建設獎勵金執行要點」,對掩埋場址之相關地區發給建設獎勵金,未來本計畫將依其規定辦理。

至於,有關「敦親睦鄰」規劃內容,縣環保局表示,包括環境美化、家戶環境衛生與公共衛生設施改善、興建回饋設施、購買垃圾清運處理設施、醫療保健事項、環境監測鑑定事項、公共或回饋設施管理維修事項、場內員工優先僱用當地居民及場址所在地之居民免費使用回饋設施等,並於掩埋場內規劃設置環保局辦公場所,以確保掩埋場管理之決心。

縣環保局也表示,該衛生掩埋場以提供景觀及生態教育之公園綠地為主要定位,分期進行衛生掩埋場開發,於各期掩埋場使用完畢後將分期進行復育作業,例如設置環境教育中心、生態景觀林道、人工生態湖等設施,以期達到環境教育及生態景觀之功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