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高峰流行期衛生局展開疫情監測
每年三、四月開始進入腸病毒高峰流行期,由於台灣地區位於亞熱帶,全年都可能有感染情形發生,金門縣衛生局已加強疫情監測,以及落實各項防治工作,同時,呼籲民眾孩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減少被傳染機會。
縣衛生局指出,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窩,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糞、口、水、食物),無症狀隱性感染可達一個月,上呼吸道、口咽也是腸病毒進入孔道(飛沫、咳嗽、打噴嚏),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腸道病毒排出可以持續數週之久。
縣衛生局說,大部份人感染腸病毒均會自癒,只有極少數人感染會引發重症,若家中幼童出現腸病毒併發重症前驅症狀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情況時,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治療。
縣衛生局呼籲民眾孩童應養成勤洗手好習慣,包括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玩具常清洗、不放口裡咬,避免傳染,不去公共場所人擠人,生病時儘早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注意家裡清潔與通風,抱小孩前要洗手,大人小孩都要注意衛生。學童如出現發燒情形,宜在家中休養,避免病童二度感染。
針對腸病毒流行期常在學校開學後發生,因此,縣衛生局特別提醒學校教(保)育人員,應時時關心注意幼(學)童健康與請假情況,如班級幼(學)童出現異常的請假狀況或請假聚集時,應聯繫家長瞭解原因,如為疑似腸病毒感染聚集,宜通知校長、學校醫護人員等進行必要通報與預防措施。
縣衛生局針對腸病毒預防措施如臨大敵,自開學以來,也前抵各校加強宣導,鼓勵學童勤洗手預防腸病毒,此外,也實地檢查學童洗手設施是否符合規定。同時,也希望與各校共同努力合作,落實各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