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書會書法作品文化局藝廊揭展

一德書會書法作品文化局藝廊揭展
應金門縣政府邀請來金展出的一德書會書法展,昨日在副縣長楊忠全主持揭幕下,一連展出十四天,至本月十六日,包括,指導老師黃金陵及會長謝淑珍等三十位書法好手展出一百二十多幅書法作品,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作者在篆隸楷行草的書法技藝,令人賞心悅目。楊副縣長鼓勵民眾利用暑假假期多多陪同子女一起來領略國粹之美,欣賞各作者書法文字創作風貌。
一德書會書法展,昨日上午十時在文化局藝廊舉行揭幕儀式,副縣長楊忠全代表李縣長歡迎一德書會首次跨海來金展出,文化局長李錫隆、金門縣書法學會理事長陳添財、美術學會理事長蔡繼堯、及藝文界人士到場觀禮。
楊忠全介紹一德書會成立於民國七十年,翌年即首次聯展於台北市新生畫廊並印製第一集作品集。迄今逾二十載,在黃金陵老師悉心指導及榮譽會長傅啟富及現任會長謝淑珍用心帶動下,成員們勤摹碑帖、切磋心法,堅持理念,致藝事日有精進,並發揮團隊精神,會務得以健全發展。期間除例行之二年一次於台北展覽外並應邀於全省各縣市及日本共舉辦聯展二十餘回,出版作品集七冊,成果豐碩且深受書壇肯定。若干成員,更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書法大展,榮獲佳績。
他表示,該書會全省巡迴展出,唯獨金門尚未來過,藝術作品時間愈久,愈精粹,「好酒沈甕底」,把最好的精華作品帶來金門,提供民眾觀賞作者或豪邁、或執著、或灑脫、或穩健、或疏朗、或婉約,各有韻味的書法藝術饗宴。「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提供地區書法學會觀摩交流的機會。
楊忠全也向參展者表示,金門雖然是個小島,但是島上歷年來文風鼎盛,先後出了四十三位進士,一百三十多位舉人,出將入相,人才輩出,金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本縣致力推動文化工作,不斷的舉辦各項藝文及文化活動,如,今年年底縣政府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所籌辦之「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邀集具有國際聲譽和學術地位的跨領域華人藝術家構成的十八個個展群,將戰地碉堡群及其周圍空間史無前例地開拓為二十一世紀藝術的嶄新展場,揭示金門從以往作為兩岸「反共大陸」與「解放台灣」跳板的歷史斷層中,透過藝術文化的力量,達到「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的文化願景。
楊忠全也指出,金門雖是小地方,世界地圖找不到,但卻是受到世人注目的戰爭小島,也因為金門處在兩岸間的地理位置及歷史特性,在與其他島嶼國家爭取移地到金門召開第八屆「世界島嶼會議」時脫穎而出,直接助益提升金門國際地位。他也盼望藉由兩岸藝術文化的交流,讓兩岸不再有戰爭,金門藝術文化更蓬勃發展,透過文化開發促使島嶼新生。
一德書會會長謝淑珍非常高興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升格文化局能獲得邀請首次來金門消失的戰地展出作品。她也以自己親身感受到金門縣長李炷烽重視文化藝文工作,不斷的推動各項藝文活動,邀請藝文團體來金表演、或展出作品,讓金門民眾可以免費的欣賞藝術文化,豐富生活內涵,在台灣地區就沒有像金門那樣好的福利,民眾經常要自費參觀。
金門書法學會理事長陳添財也感謝一德書會對於金門的重視,不僅展出個人精粹作品,也自費出版精裝版作品集,同時展出的每一幅作品,不管是篆、隸、楷、行、草的書法,都另外有註譯,讓參觀者清楚瞭解文字內涵及創作韻味,可說是相當的用心。
縣長李炷烽在該作品集序文中指出,金門乃文化之鄉,書法之美早融入生活之中,不只是邱良功母節孝坊的碑刻,或文臺寶塔的明人陳煇手書墨蹟及張大千的墨寶,都得以妥善保存;即便是街頭巷尾的碑碣牌坊,或古厝民宅的堂號門聯,或商家行號的自創品牌、特產包裝,信手拈來都是賞心悅目的書法。本縣一向重視文化,提倡書法,今年整修忠烈祠時,及禮聘國內書法名家題寫楹聯與詩碑;縣內各村地名之繕寫篆額,並委請書法家品題,重新賦予新生命。
謝淑珍也指出,金門以優越的地理位置,扮演兩岸中間重要的橋樑角色,未來有很好發展的前途,她也表示該會有機會會再來金門展出,也期望金門藝術文化更活絡、成長,延續金門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
一德書會這一次來金參展的書法家,有,指導老師黃金陵。展出者:謝淑珍、吳進良、傅啟富、郭先倫、江錦標、徐寶珍、楊正翡、蔡玉雲、王淑君、林源興、劉昭男、吳新助、張順興、藍晴美、林碧君、陳瑜、黃亨倫、游美蘭、胡大智、李清琴、魏靜生、王小杏、蔡美華、李奇昌、張月馨、陳月蓮、林炎照、吳弦明。一德書會成員多為公教人員,長期浸淫在尊重傳統與倫理的氛圍中研習書藝,自然薰染沈靜安詳、和諧質樸的共同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