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縣府財金業務座談為金門前途把脈

發布日期:
記者: 鄭大行/縣府報導。
點閱率:434
縣府財金業務座談為金門前途把脈

縣府財金業務座談為金門前途把脈

曾任財政部次長的戴立寧,昨日應縣府邀請來金舉行「財經金融業務座談」,但談論的主題圍繞著金門發展,儼然成為一次「金門前途座談會」。戴立寧認為,金門發展雖比台灣遲滯數十年,但今日之「無」將使明日之「有」更加機會無窮,提醒大家要與時間賽跑,敞開心胸,找出共同願景朝共同目標努力邁進。

這項座談昨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起在縣府第一會議室舉行,由縣長李炷烽主持,邀請到曾經擔任財政部次長、證券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也曾在華僑銀行「風雨飄搖」時,奉命接掌董事長一職,昨日的座談主題為「財經金融業務」,但實際所談的問題,除了兩岸人民幣匯兌以及籌設區域銀行之外,大部分時間話題都鎖定了金門前途與未來發展,也讓會議儼然成為一次「金門前途座談會」。包括縣政顧問呂學海、立委吳成典、省府委員高丹華、土銀金門分行經理黃榮森、台銀金門分行經理張國訓以及縣府各局室主管均出席參加。亦有部分關心這項議題的民眾前往聆聽。

李炷烽在引言時指出,金門還是個處女地,在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欠缺很多,以金門的地理區位,原本可以發揮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在金融方面,可惜長期在公營體制下,受國家法制的限制,目前還無法開花結果。此次透過縣政顧問呂學海的引薦,找到戴立寧來金門,希望借重他在大陸事務、金融與法制方面的專長,為金門定位提供前瞻性的指導。

戴立寧則將李炷烽的引言化約為「有」、「無」的問題。他指出,有、無之間到底是好是壞,有時很難論斷,以台北市的發展為例,目前的「當紅炸子雞」在東區,但東區崛起之前,只不過是槍決人犯的靶場與兵工廠,隨著時空環境推移,當時的「無」,現在卻成了「有」。金門的處境亦然。他說,金門今日之「無」,已為明日之「有」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戴立寧認為,合理的模糊正是進步的契機。金門距離大陸近,卻不隸屬大陸;隸屬臺灣,卻又彼此遠離;與東南亞不能直通,卻又有緊密的血緣相繫;地位看似尷尬,卻正是利基所在。戴立寧說,以金門的條件,絕對有機會扮演歷史性與決定性的角色,背負起突破兩岸關係的使命。

戴立寧舉人民幣的匯兌為例,金門與廈門往來頻繁,循小三通管道出入的台商、旅客更是人數眾多,而我官方不承認人民幣是一種流通貨幣,照說應不受「管理外匯條例」管制。戴立寧說,兩岸關係若要「破冰」,不妨就從人民幣兌換開始。實務操作上則主要有「定價」與「清算」兩個問題,戴立寧說,人民幣的國際匯率緊盯美元,所謂匯率風險幾乎已不存在,至於清算實務上並不困難。

台銀金門分行經理張國訓在會中也針對同樣問題提問,並指出籌設「區域銀行」是否較易於突破現狀?戴立寧則表示,就他的立場,不論是籌設「金門開發銀行」或「金門發展銀行」,都有必要,也有可能,甚至由金酒公司來投資亦無不可。他強調,銀行的資金來自大眾,金酒公司的盈餘也是每位金門鄉親共同努力、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轉投資的項目只要能賺錢,且對金門長遠發展有幫助,都一定能做,也應該去做。

戴立寧並提出「大陸通水」的問題,認為這也是金門站在獨特地理區位上,可以設法讓兩岸破冰的項目之一,也可能是打開兩岸冰封的一把「金鑰匙」。他說,台灣不能,不代表金門也不能,很多事情台灣來做很敏感,換做金門也許會有不同的發展與意義。

觀光局長陳朝金在會中提問,表示地區民眾對金門發展常有兩極化的見解,一方主張高度發展尋求生機,一方則主張保存現況避免破壞,不論哪一方都是自己的縣民,縣府夾在中間常常無所適從。

戴立寧表示,這就是金門定位的問題。他以大陸四川的「三星堆」為例,一次他與縣政顧問呂學海前往四川參訪,特地安排前往參觀「三星堆」,但當地政要卻安排了招商引資的簡報,還提出「三平」、「九通」、「五免」之類的優惠,希望吸引資訊、生技等高新產業前往投資。戴立寧表示,當時他心裡一陣納悶,當地有「三星堆」這麼獨特的觀光資源,為什麼地方政府還想發展其他工商產業?他說,金門的處境也一樣,如果要發展工商產業,基本要件必須有廉價而充裕的人力資源,不虞匱乏的水、電供應,以及市場大小,觀察金門,這些發展要件通通不具備。戴立寧說,這不代表金門不能做,只是真要發展工商產業,恐怕要比別人多花上十倍的力氣。

戴立寧並提醒,不論資源或人才都能外求,但最重要的是「時間」,因為時間不等人的,金門必須與時間賽跑,必須趕緊找到定位,加緊腳步,最忌諱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

他說,金門經歷過五十年戰火蹂躪,留下來許多「後戰爭」遺跡,保存完整的閩南古厝與文史古蹟,以及尚未遭受嚴重破壞的自然生態,再加上金門與廈門之間的獨特地理區位,這些都是金門發展「無煙囪工業」最珍貴的資產。戴立寧認為,身為地方政府首長,描繪地方發展的願景非常重要,他引述蘇東坡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雖然大家對金門前景各有不同見解,但只要敞開心胸交換意見,總能凝聚出共識。戴立寧並提醒,在描繪願景的過程中還得注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大家都是在地人,有時候站得太近往往無法一窺全貌,建議也要適度參考「外來人士」對金門的看法與見解。

呂學海則補充有關「三星堆」的看法,強調大陸當地政要拚命想發展高新產業,彷彿是捧著聚寶盆乞討,又像是站在金山上哭窮。呂學海並提出警訊,在他的觀察當中,發現從金門人身上找不到「身為金門人的驕傲」,反而看到較多的無能為力,或許是金門為台灣站了五十年的衛兵,現在整個思維只能為自己想,也提醒縣長留意。

此外,戴立寧並引述管理學上的幾個經典故事,提醒縣長注意,他說,根據管理學大師「羅倫斯‧彼得」所提出的「彼得原理」,現職的公務員都是「天生無能」,且主要原因是制度使然。他指出,公務員欠缺淘汰的制度,只要一路順風,可以從課員、課長、專員晉升到局長,若反向思考,等於說留在現職的公務員都是不能勝任者,才會無法更上層樓,反向思考,則是公務體制形成了一種「反淘汰」,也在機關內形成了體制上的一種「無能」。他以二十五年公務生涯的體會告誡在座官員,「公務員遠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愚蠢;人民卻遠比公務員想像的還要精明」。戴立寧因此建議,瞭解了公務體制的缺憾,就應該想辦法來提昇政府效能,他也建議公務員要多一點謙虛,多一點放任。

李炷烽在座談結束時,對戴立寧的一番話有相當多的感慨,他說,戴立寧指出了公務員的無奈,每天不斷為他人的事務煩惱,卻只能對自己發牢騷,而身為縣長,他連發牢騷的權力都沒有,因為這條路是自己選的。

李炷烽說,金門的未來,是每位金門人及關心金門的人都必須思考的嚴肅課題。他常想,金門與台灣過去五十年的親密關係,目前已經達到了顛峰,不可能再有更多、更好的改變,金門站在這個地理區位上,能否不與大陸發生任何關係?彼此的關係未來又將如何演變?他說,這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但畢竟金廈兩門如此接近,勢必會有所接觸,不過,根據他的瞭解,很多人對目前的「小三通」並不滿意,甚至將一切歸咎於當初推動的人。李炷烽表示,倘若沒有現在「小三通」的局部中轉,恐怕金門還得回到SARS期間冷清的景象。很多人是因為期望過高而導致失望愈深,但沒有「小三通」今天跨出的第一步,又怎麼會有後續的第二步?沒有走出去又怎麼知道後續的發展如何?李炷烽認為,金門不可能不與大陸發生關係,事實上大陸的情勢也在不斷改變,相信隨著大陸的發展,金門的前景也必能隨之「水漲船高」。

李炷烽對「大陸通水」可能是打開兩岸冰封關係一把「金鑰匙」的說法相當認同,承認推動兩岸通水是從民生思考出發,確實也帶著政治上的考量,雖然地方上見解分歧,推動過程中顛顛簸簸,但他認為,能夠引發爭議也是件好事,希望能從分歧的看法當中尋找共同的著力點,讓金門有自己的未來並重新出發。

李炷烽也呼籲鄉親,試著做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的聲音提出來,並用一致的力量試著走出自己的道路。他說,雖然這將是條艱鉅的道路,但確信事在人為,或許這一代做不到,相信下一代絕對不一樣,也呼籲鄉親不要只看著眼前的近利,只在乎政府今天放了多少錢在口袋裡,而要重視政府在兒孫的保險箱裡累積了多少財富,更不希望改變的過程一下子被功利社會所淹沒,使得人民所談、所想都只有眼前的一切,否則,這將是金門真正的悲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