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防所將夾報分送認識入侵紅火蟻及防治摺頁
為防範自台輸入之花木植栽夾帶入侵紅火蟻進入金門,影響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及經濟損失,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近期將以夾報方式分送「認識入侵紅火蟻及其防治摺頁」(見下圖),教導鄉親採取防範措施與作法,以免造成部分農業或環境之危害,同時呼籲各公務單位若購買帶有土壤的花木植栽進入金門,應依植物來源區域分級警戒,做好各項積極防杜之規範與作法,必要時則與該所聯絡進行檢查,洽詢電話:336625,聯絡人李有志。
鑒於台灣省台北縣、桃園縣及嘉義縣等地區已發現入侵紅火蟻危害案例,發現入侵紅火蟻蔓延方式是透過巢穴和蟻后,藉由帶土農作物、園藝植物盆栽、肥料和栽培介質,靠藉車輛運輸而快速擴散。為避免自台輸入之花木植栽夾帶入侵紅火蟻蔓延進入金門,影響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及經濟損失,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將極力採取防範措施,指導民眾如何殲滅這種全球唯一列管的凶惡螞蟻,做好各項積極防杜之規範與作法,並提供有關紅火蟻入侵之途徑以及防治方法,防範入侵紅火蟻蔓延。
動植物防疫所指出,火蟻(Fire ant)的名稱便是在描述被其叮咬後如火灼傷般疼痛感,其後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入侵紅火蟻蟻巢在受到外力干擾騷動時極具攻擊性,成熟蟻巢的個體數約可達到20萬至50萬隻個體,因此入侵者往往會遭受大量的火蟻以螫針叮咬,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除立即產生破壞性的傷害與劇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會造成被攻擊者產生過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險,若膿泡破掉,則常常容易引起細菌的二次性感染。
動植物防疫所指出遭受火蟻叮咬出現的基本症狀及處理步驟,入侵紅火蟻攻擊人類時,係由公蟻大顎緊咬著皮膚,且利用其螫針連續針次七至八次,毒囊中大量的毒液注入皮膚,而立即引發劇烈的灼熱感,此種灼熱與癢的感覺將持續一小時以上,四小時後被螫處形成白色膿泡,大部分的人十天左右便可復原,但通常會留下一些疤痕。若膿泡破掉,則容易引起細菌的二次感染;一些體質敏感的人,遭入侵紅火蟻的叮咬後,可能產生過敏性的休克反應,嚴重者甚至死亡。
該所也提出遭紅火蟻叮咬後的基本處理步驟:先將被叮咬的部位予以冰敷處理,並以肥皂與清水清洗被叮咬的患部。一般可以使用含類固醇的外敷藥或是口服抗組織胺藥劑來緩解搔癢與腫脹的症狀,但必須於醫生診斷指示使用上述藥劑。被叮咬後應盡量避免傷口的二次性感染,並且避免將膿泡弄破。若是患有過敏史或叮咬後有較劇烈的反應,如全身性搔癢、蕁麻疹、臉部操紅腫脹、呼吸困難、胸痛、心跳加快等症狀或其他特殊生理反應時,必須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
防疫所表示,入侵紅火蟻的防治相當困難。也許使用最毒的殺蟲劑對抗RIFA是有效的,但也對於原本的動物相造成傷害,卻也造成火蟻再次捲土而來的可能性。如果防治措施無法100%將火蟻滅絕,部分蟻巢將會移到鄰近的地區。雖然餌劑毒殺與蟻丘浸濕施藥的防治方法有效,但需要處理所有的地區並確保火蟻不會再發生。藥劑防制法可採二階段處理方法,將二種處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這也是最被研究人員與防治人員所推薦使用的方法。在入侵紅火蟻覓食區散佈餌劑,而約在10~14天後再使用獨立蟻丘處理方法,並持續處理直到問題解決。二階段處理方法建議每年處理二次,通常在4~5月處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處理第二次。非藥劑防治法則用沸水處理與清潔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