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國家公園推出環境教育工作坊活動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金寧報導。
點閱率:358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昨日起一連三天,與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共同辦理「金門國家公園九十三年環境教育活動及課程設計工作坊」,邀請文史、生態、地質等專家開講,並吸引三十多位學校教師、金管處解說義工踴躍參加,共同關心金門環境的永續利用和發展。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自成立以來,即不遺餘力對於人文與自然生態保育的推動加以持續努力;經常透過各項宣導活動的辦理,來和社會大眾分享金門豐富的資源。而金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資源,是推廣環境教育的瑰寶,為推廣環境解說,金管處並進行研習工作坊,以擴大推廣環境教育。

這項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協辦的「九十三年度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活動及課程設計工作坊」,是於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中山林金管處小多媒體簡報室及烈嶼海岸、水頭聚落等,進行有室內課程講解和戶外觀察活動。

金管處針對環境教育的推廣,這次是特別邀請師大環教所共同辦理,昨活動第一天為室內課,分別邀請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李增德、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及生態專家、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助理研究員周民雄、師大環境所副教授張子超、教授周儒、副教授蔡慧敏主講;第二天上午烈嶼地質踏勘,由烈嶼國中校長吳啟騰、教務主任林英生解說導覽,下午水頭聚落解說導覽,由金城國中教務主任許維民、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副教授江柏煒解說導覽;第三天工作坊分組及成果交流、分享,由師大環境所研究生指導。

金門國家公園園區內涵蓋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資源,加上島嶼環境的特性,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蔡慧敏認為,金管處具有充分條件引導發展屬於金門地方特色的環境教育,進而培養學生或社會大眾欣賞鄉土、愛護環境,並發展解說環境的能力。蔡慧敏並指出,金門地區的國家公園雖起步較晚,但是在積極推動環境教育方面進步頗為先進。展望未來,政府相關部門間(國家公園管理處、縣政府)應更加充分合作,並與民間資源及社會力結合,讓現有的各類型自然保護地區、戶外遊憩資源、環境資源回收處理地區、城鎮空間,及鄉野地區等多元的自然環境及生活空間,都能轉化為環境教育資源,形成一序列「環境教育機會」及環境教育資源網路。

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助理研究員周民雄在針對金門的鳥類資源特色主講時強調,金門鳥類的資源豐富,比起一般台灣的西部平原環境,鳥口數量大且多樣。這可能是由於金門積極造林以及長期處於戰地下,限制多開發少的結果。然而隨著戰地政務的解除,以及金門的開發和各項近、長程發展計畫的推動,使得金門產業蓬勃發展之餘,觀光客人數增加,而金門的自然、人文環境也隨之改變了。

周民雄認為,人類對於土地使用方式的不同,會影響到棲息於其間的鳥類。適合於新改變的鳥類數量可能會增加;而不適合新改變的鳥類數量也有可能減少,這數量的增加或減少會隨著不同環境因子而呈現動態變化。可能是短期的,亦可能是長期的,完全視我們對時間軸的長短而有不同的解釋。應該由學術機關、地方鳥會團體及政府單位共同合作,做長期性的監測,亦可作為環境的指標。

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則在談及浯洲場的歷史與文化時認為,誠然從經濟觀點看,金門的鹽場是沒有前途的,但如果能從文化的觀點著眼,金門的鹽場卻有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改變以往一千多年來所經營的方式,讓這處已經走入歷史的老鹽場擺脫生產取向,走向休閒產業、觀光產業經營的方式,讓這處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臺閩第一場」再度活化起來,發揮其文化的潛力,重回金門的歷史舞臺上。

金管處指出,本活動希望發展環境教育課程方案,做為推廣環境教育的最好藍本,並且豐富金管處環境解說及環境教育的教材,讓金門珍貴的資源可以永續經營管理,共同分享島嶼的特別與美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