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沙美張延華巧手糊「七娘亭」祖傳技藝逾百年歷史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訪報導。
點閱率:567
字型大小:

農曆七月初七又叫「七夕」,從宋代以後就演變為民間十分隆重的節日。在這一天,金門民間有祭拜「七娘媽」的習俗,家家戶戶會到市場買個紙糊的「七娘壇(七娘亭)」來加以祭拜並燒化,祈求孩子平安。女孩子們希望藉以乞得一雙像織女一樣的巧手。

金沙鎮沙美三十一號的張延華、吳美環夫婦是專門為人製作七娘壇的裱糊匠。七夕之前,他們必須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做準備,包括:到山上砍竹、剖篾(閩南語:將竹子剖成細簿片);到野外掘黑土;將市場買來的各色彩紙剪成各式圖樣。

材料準備好之後,就開始糊「七娘壇」。平均每一個好花上一個小時的工夫才能做好。「七娘壇」的基本構造分為兩層,上層有「財子壽」等仙班的平面印刷圖樣,下層有紙紮的立體七仙姑。

仙姑的頭是用野外的黑土做成,過程很辛苦。要掘半身高的坑,才能獲取合用的土質;然後要將黑土攙水攪合,使它具有一定的柔軟度;接著放到模子中定型;待乾了以後再上粉,畫上五冠;最後還要捲紙做頸部,再把頭、頸黏在細竹片並貼上金冠及服飾。

張家這套手藝是張延華的父親張朝君、大伯張椅木所傳下,已有百年的歷史。過去每一部分都要靠純手工;如今財子壽的圖案已有現成的印刷品可以裁用,但大部分仍靠手工。

時逢暑假,張氏夫婦與祐瑋(虛歲十二)、又升(十歲)、祐瑜(八歲)等三個孫子一起趕工製作「七娘壇」;最小的孫子才幼稚園大班,有時會越幫越忙,卻增添了不少鬧趣,也讓「七七乞巧」的習俗有了傳承。

近年因為市面上已有平面印刷的「七娘壇」,張家的生意大不如前。今年總共製作了三百五十個;往年生意好的時候,可以做到七、八百個。

「七夕」為「七巧節」;典故來自「牛郎織女」的故事。織女為七仙女之一;「七娘媽」則是兒童的守護神,有點像「床母」。金門民間似乎已把「七仙女」和「七娘媽」視為一體,不在意有沒有夾雜不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