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飯上桌七娘壇安座昨夜牛郎會織女
「七娘媽!保祐國家平安,普度眾生!『查甫(男)』孫、『查某(女)』孫,好育飼,長歲壽,胖胖大!」這是昨天「七夕」,拜七娘媽時所用的禱語。昨天是「七夕」,也就是中國人的「女兒節」;通常也被視為「乞巧節」或「情人節」。在金門家家戶戶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就是準備好「七娘壇(七娘亭)」和牲、果、七朵胭脂花等供品,用來祭拜「七娘媽」兼及「床母」。
婦女們通常會領著家裡的小兒、小女,向「七娘媽」叩拜,祈求小孩子乖巧,容易撫養。等到「七娘壇」在金爐中化為熊熊烈火之後,大人還會將一枚用紅線穿過的銅錢,掛在小朋友項上,做為護身符。有人說,穿過銅錢的線是給喜鵲造橋用的五彩繩。
在沙美地區所使用的供品中,通常會有「油飯」。按沙美那些媽媽、嬸嬸們的講法,「牛郎」和「織女(七娘媽)」每年七夕才能透過「鵲橋」相會一次;見面之後,織女就得施展巧手,把牛郎三百六十(五)日擱著沒洗的碗一次洗淨。古時候,善男信女們憐惜織女的辛苦,就準備好油飯,希望幫織女補一下身子。反正神話、傳說總是那麼一回事,處處充滿人們自作多情的善良。
世代相傳的故事版本並不是一致的;有人說,農曆七月鵲鳥之所以會掉毛,那是因為喜鵲誤傳天帝旨意,害牛郎織女一年只能見一次,所以織女氣得扯牠的羽毛洩恨;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喜鵲報錯了喜,所以才為牛郎織女搭橋,以求將功折罪。牛郎織女之所以結合,是因為那位善於織布的天帝之女愛上了孝子牛郎;牛郎織女之所以分開,則是因為織女被天帝帶回;但因兩人愛情堅定,軟化了天帝,因此得以在七夕相會。在︽詩經︾那個時代,牛郎、織女就已經是天上被人格化的兩顆星宿,東漢時故事已經成型,並有乞巧的習俗。不過,各地的民間信仰中,七月七日不但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七娘媽」和「床母」的生日;在道教則是祭北斗七星的日子。這些習俗各有典故,卻發生混淆。各地相混的情況不一;在沙美,七娘媽就等於七仙女(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