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庵國小創作呈現陶藝教學特色

賢庵國小創作呈現陶藝教學特色
在此次金門兒童碉堡藝術展金城鎮賢庵國小以「碉堡上的鈴聲和堡壁的懸魚」為主題,利用學校致力陶藝教學的特色,在碉堡外架起偽裝網,在網上懸掛學生們製做的陶鈴和陶魚,以陶鈴聲祈求和平,用陶魚象徵自由,表現出對於金門人反戰的心聲及曾處在軍管體制下的無奈。
賢庵國小曾在縣立文化中心(文化局)舉辦學生陶藝創作展,此次碉堡藝術展的布置上,在校長姚清華、教導主任謝華東、北師美教系畢業的替代役盧敬恆等人指導及陶藝班學生參與製作,更呈現出該校一貫的陶藝教學特色。
金門在軍管時期,到處充塞著肅殺之氣,偽裝網下的碉堡,衛兵持槍警戒,任何人均無法越雷池一步。在設計展示上,該校在碉堡外架起偽裝網,掛上各式由學生創作的陶鈴,加上祈福的卡片隨風震動,希望讓陶鈴悅耳的聲音化解五、六十年代的心酸,以陶鈴聲替代槍砲聲,祈求不要戰爭、要永久和平。
金門孤懸海上,島民曾是政治局勢下的棋子,身不由己,金門人渴望像悠游在海裡的魚兒,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海闊天空,但過往的爭戰,讓金門人如同被捕的魚兒一般,賢小此次設計,即在偽裝網上懸掛一隻隻倒吊懸掛的陶魚,以陶製猴子拿著釣竿釣陶魚,反映金門人的那一段歷史的歲月中,身不由己,任其風乾、任其飄蕩的辛酸過往,也訴說著當年軍管體制下的無奈與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