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辦外籍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
縣府巡迴五鄉鎮舉辦的「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昨日在金城鎮大同之家育幼組會議室展開第二梯次研習課程,三十餘位外籍配偶及家人到場參加,在主辦單位聘請老師及嫻熟相關法令的主管到場指導與經驗分享,有助於遠嫁金門的她們提升生活適應能力,順利融入地區生活環境。
這項「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昨日起在大同之家育幼組會議室展開二天的課程,共有三十餘位外籍與大陸配偶到場參加,而縣府民政局課長呂秀琴、家扶中心主任林玉真等均到場關心她們的學習情形。
昨上午邀請金寧中小學李錫南老師講授「話要怎麼說|如何與家人溝通以維持幸福美滿婚姻」,李錫南介紹金門的語言、文化、教育、工作等項社會環境,並提醒他們要先做好自我溝通,也就要清楚我是誰(WHO)、我為什這樣做(Why)、我如何做(How)、我從哪裡來(Where)、我做什麼(What),藉由發現自己進而肯定自己。他也希望外籍與大陸配偶平常要能培養與家人的共通話題,認識鄰居、結交朋友、與先生談心談情、與孩子談學習,充實生活內涵。並清楚各項溝通管道,例如與先生的問題可以向家中長輩求教;孩子的療育問題,可以請教社區衛生所、醫院等醫生或護理人員、學校老師;孩子的教育問題可以請教鄰近學校老師;在遭受迫害時,可以向鄉鎮公所社教人員、警政人員、醫護人員求教,至於居留問題則可以向戶政人員洽詢;自己的教育問題,亦可向學校老師或教育人員請益,有機會亦可多充實自身的說話與書寫能力。
李錫南也以地方拿香拜拜的習俗為例,希望嫁到金門的大陸與外籍配偶能入鄉隨俗,克服心理障礙,跨過這道鴻溝,以充分融入金門的家庭與社會,讓家人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面鏡子、回音鐘、寵物、伴遊者、支持者、鑰匙、寶庫般等。
李素娥老師則是再三提醒媽媽們要正視孩子從小的教育,並舉例許多俗諺如「寵豬舉灶、寵子不孝」等和大家分享生活經驗,告訴媽媽們不正確的價值觀或是偏差的教育都會對小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她也鼓勵外籍媽媽們,多參與這類的活動,不但可以學習生活常識,亦可學習人際相處。
縣警局行政課長林要治則主講「外僑居(停)留的相關法令」,針對外籍配偶相關的法令進行解說,幫助外籍媽媽們更加認識攸關自身權益的法令。活動中,家扶中心溫媽媽義工隊隊長何淑鳳、也偕同義工許華玉議員、李素娥、洪秀暖等多位到場協助,並充當保母照顧孩子,讓攜帶小孩前往參加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在無後顧之憂下安心上課。
依據我國現行法令規定,嫁到我國的大陸新娘最快也要八年才能領到身份證,依照名額的排配,十年以上才領到身份證也不無可能。昨在會場有位大陸金門媳婦就遞上一份「我要身份證」表達內心的渴望與需求,當中陳述「我是中華民國人了!戶口名簿內老公身份證配偶欄內早有我的名字!我要身份證!結婚二、三年,孩子二、三歲再有身份證|尚可!結婚八、九、十幾年,孩子八、九、十幾歲再有身份證|離譜!過份!我要身份證!我要找工作!我要身份證!我要過生活!如今我們早已是中華民國某些家庭裡有公婆、丈夫、孩子的女主人了!我要身份證!要不開始兩岸就不可通婚!我要身份證!」。
根據縣府九月一日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本縣的大陸配偶有五百九十一人、而包括越南、印尼、汶萊、新加坡、日本、泰國、菲律賓、柬埔寨、韓國等國的外籍配偶共有三百八十九人,總計金門縣外籍與大陸配偶高達九百八十人。她們遠渡重洋,在金門陌生的環境裏,無論是生活習慣或文化背景等都有著很大差異,因此縣府也特別開辦五梯次的生活適應輔導班,以協助適應、融入我國生活環境。由縣府民政局主辦,金門家扶中心承辦這項巡迴五鄉鎮的『外籍及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講座』,繼八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在金湖鎮鎮公所辦理第一梯次後,昨起一連二天在金城鎮大同之家育幼組辦理為第二梯次講座,未來也將陸續在金沙、金寧、烈嶼等鄉鎮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