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岳崗
尊重藝術創作空間本土文化才能落實
藝術美化心靈,陶冶心性,原本只有好與壞,實在不該區分為本土與外來。本土的精神需要強調,但藝術的創作空間與自由,卻絕對應予尊重。
此次的碉堡美術展,規模浩大,邀請海內外知名藝術家參與創作,但也因為外來藝術家眾,地區獲邀參展的藝術家少,而引來反面意見。本土與外來、藝術與經濟、精神與實效,成了爭論的話題。
半世紀軍管,停滯了發展的契機,地區鄉親求發展的殷切期望,可以想見,也因此,任何活動都被賦與太多的經濟考量和期待,甚至,連文化藝術這種活動都不能豁免。
文化是產業的活水源頭,此話不假,但絕不該是產業與地方觀光發展的附屬品,更不能只被當做是工具,一種發展的工具。只有當文化獲得充份發展、尊重與自主時,一切產業才有健全發展的可能。
自古以來,文化藝術就屢被視為工具性角色,諸如政治的工具、宣傳的工具、地方發展的工具,被「物化」了的文化、藝術,成了最廉價的商品,也成了最不堪的角色。文化大革命,就是以政治力扭曲文化藝術的血淋淋例子。
因此,將文化藝術當做統治工具的領導者,比比皆是,能充分給予藝術工作者創作空間的領導人,寥寥可數。李縣長在碉堡藝術展中,給予原創人蔡國強充份的空間與自由,忝為文化工作一員的我們,是該給予肯定與鼓勵。
碉堡藝術展,一項以外來藝術家為主的展出,對地區的藝術發展,是個很好的刺激,可以讓我們跳脫以往過度強調本土的盲點,讓藝術文化發展更趨健全,事實上,本土關懷固然重要,與世界對話的國際觀更是不可或缺。
過度的強調本土,與過度崇洋媚外一樣,這樣的藝術發展,不會是健康的。該項碉堡藝術展,就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從理念的產生,到協調、十八個展的決定、呈現,環環相扣,企畫者的堅持,需要被尊重,這是看待藝術最起碼的態度。
培植本土藝術工作者,地方政府當然不容卸責,不過,應與碉堡展做區隔,不可一概而論,我們不該為了顧及本土藝術發展,而扭曲甚至干預了原企畫者的構想,除非原企畫者認為加入更多本土藝術家是有必要的。重視本土文化,珍惜本土作家,這是不容置疑,只是,我們也不能為了顯現對本土的重視,就擅自干預藝術家們的構想與創作,只有給予藝術創作最大的空間、最大的尊重,對本土的重視才可能真正落實。
本土藝術家可以提出自己的企畫構想,展現自己的藝術實力,政府也應該多方協助、扶持,讓本土藝術工作者有更大的資源。但同時,我們也應引進更多的外地藝術表演,開拓我們的視野,刺激我們的創作細胞。
與碉堡共存半世紀的我們,也許早已忽略,充滿煙硝味的碉堡竟然也可以是很藝術的。如果不是此次外來藝術家的刺激,這樣的覺醒,可能還要延遲更久。它是一扇窗口,讓我們看到,窗外的藝術殿堂,是如此寬闊,如此多元,原來,藝術也是有這樣多的不同面貌。︹本文作者為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