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新生展現另類藝術風華
金門縣政府和歷史博物館合辦的「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自本月十一日揭幕以來,吸引許多本地民眾及各地觀光客及愛好藝文工作者湧入六個戰地碉堡群展覽場地,欣賞國際知名藝術大師們將過去的戰場轉化為藝術展示空間,賦予碉堡新的生命;也看到金門小朋友各有巧思,創作大地藝術的作品。
象徵告別戰爭、迎接和平的「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昨日是展出的第二天,在文化局、水頭村以及雙鯉濕地後方的南山砲陣地,古寧頭村口的古戰場營區林厝砲兵排,塔山三座砲塢,以及西浦頭長寮段重劃區的碉堡群等處展覽場地,有每位藝術家選擇碉堡或周圍軍事設施和空間,將它們改造成十八個獨立的藝術館和展場。作品涵蓋繪畫、攝影、裝置、影像、聲音、戲劇、行為藝術以及與本地民眾合作創作等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利用碉堡內外等空間進行現地創作。
連續兩日來,各展覽場地處處可見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穿梭各個展區欣賞十八名海內外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昔日的軍事要塞地,門禁深嚴,今日卻成為開放的藝術展覽地,讓民眾感受不一樣的情境。
金門是個離島,島內學童要參觀國際性的藝術大展,機會不多,這一次金門碉堡藝術館展就將十八位參展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帶到孩子們面前,讓他們親眼目睹一件件作品產生的過程,也因此,許多家長都帶著小孩子來感染國際美術視野的養分。
富有神秘的軍事碉堡及陣地,對於觀光客更是一大吸引力,許多人還是專程來金門入碉堡、看藝術。一整天下來,吸引上千位參觀者,大家好奇的觀賞藝術大師們利用金門獨有的大型碉堡建築群和各種戰地構造物,把充滿暴力、死亡、恐懼、孤寂的空間改造成有活力的、有創造性的藝術空間。
長寮重劃區的兒童碉堡藝術館,讓小朋友和國際大師同台展出,兒童試著討論戰爭與和平的破壞與建設的主題,也可讓小朋友初步認識和實踐當代藝術的創作過程,不但實踐金門有史以來的裝置或地景藝術,同時也撒下未來數十年的藝術種籽。
碉堡中作品的形式採用裝置、影音為主;彈藥庫安排放映影像作品為主,還有攝影、繪畫。碉堡外景儘量維持現狀,同時適當創作一些具有隱蔽性、不破壞外觀的作品,穿插在碉堡之間,讓觀眾在長滿木麻黃、瓊麻的野地中與一件件藝術作品相遇。被護城河和地雷區包圍的古寧頭慈湖大碉堡區,碉堡內和樓頂安排大型裝置作品和行為藝術表演,無地雷區的沙灘則設置大型景觀藝術。另外,和當地居民合作的藝術計畫,則跨越軍事區域延伸到民居聚落,以另一個角度來表現戰區普通民眾命運的故事。
什麼是「十八」個個展?因為有十八位參展者。其中,九位是美術專業創作者,九位是業餘創作人;九位出生在台灣或在台灣發跡,另外九位來自中國或旅居國外。目前有九人是所謂的國際人士,另外九位居住在台灣或對岸。而李錫奇是展覽中唯一金門出生的藝術家。
典型的閩南式傳統民居聚落,夾雜著隨處可見的戰備工事,不但形成金門獨特文化特色,也成為金門發展觀光的有利條件。但當碉堡漸漸褪去軍事外衣後,是否也可以賦予它新的價值?於是,將碉堡和其他軍事設施改造成藝術展場就成了整個展覽的主要構思。
而碉堡內部結構多樣,從碉堡群中做展覽,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一種通過歷史去窺視未來的方式。通過藝術家的創作,這些碉堡將重新獲得新的生命,期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