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下看金門碉堡藝術大師開講

觀天下看金門碉堡藝術大師開講
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系列活動之一的專題講座及研討會活動,昨日上午邀請James Putnam(詹姆士.帕特南)、南方朔、銀波、費大為、林惺嶽等位大師以「觀天下、看金門」為主題激盪出對金門未來發展的關懷,他們認為要能掌握自己文化與外界互動,內化成為「自主性」的特色,建立自己的文化史觀,以文化藝術向國際推銷金門,也藉由藝術展向世人傳達「要製造藝術作品,不要製造戰爭」的訊息。
昨日上午十時許在本縣文化局演藝廳展開的這項「觀天下、看金門」專題講座,由計畫總策展人蔡國強引言介紹參與大師的經歷,並由張永和擔任主持人。縣長李炷烽、及縣府教育局長盧志輝、文化局長李錫隆、及抵金的中外媒體記者、地區民眾二、三百多人到場聆聽。
作為策展人的費大為此次以藝術加身份參展,轉換領域的試驗,他自喻自己的展出是「不是作品的作品」,在大陸文革期間,每次看展覽,總是以不同的眼光回家寫批評,他認為此次他的作品展,在鼓勵大家多看碉堡藝術展,在記下看後的心得,來交換藝術史的書,以對於碉堡藝術館更瞭解。讓展覽與觀眾發生密切的關係。他也認為展覽不應過於偏重物質,應從精神性延續藝術的價值與欣賞,因此,一次展覽是不夠的,凸顯文化藝術的展出必須長久經營,才能顯現成果。
英國大英博物館的籌畫人James Putnam(詹姆士.帕特南)也介紹世界許多將博物館作為藝術展素材的成功案例,並指出,此次碉堡藝術展中,將碉堡賦予新生命,讓廢棄的空間再利用,賦予新的生命力,也詮釋出當地住民與碉堡的互動,深刻的昭告世人「要製造藝術作品,不要製造戰爭」的訊息。
筆名南方朔的政論家王杏慶,曾任報社記者、副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和主筆,︽新新聞周報︾發行人及總主筆,他認為金門應掌握此次碉堡藝術展及十一月份將舉行的國際島嶼會議的重要起點,主動說自己的藝術故事,創造過去五十年不同的論述,向世界嗆聲、發聲,讓世界瞭解金門有很多動人的故事,讓戰爭轉為和平的訴求發揮最大催化劑的功效,實現民眾與政府的願景。
戰爭的無情讓百年的辛苦建設與投資毀於一旦,南方朔大加撻伐,金門此次將早年作戰的碉堡轉化成綜合藝術的展演場景,也述說著居民痛惡戰爭,渴望和平的最大冀望,南方朔認為可以在此一基礎上擴大成立戰爭博物館,以深沈理解戰爭無情的陳訴,對於全世界都有啟發作用。
林惺嶽在此次碉堡藝術展中設計了六層樓高的金門金字塔,展出作品為原案的三十分之一,昨日他也強調金門不能封閉自己,金門要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建立自己的文化史觀,此次這麼多關心金門的藝術大師從世界不同地方來金創作展出,相當難能可貴,要能掌握機會與外界互動,進而內化成為自己一種「自主性」的特色。
他認為碉堡藝術館展的成敗不能太早論定,未來金門發展的路是越走越寬,或越走越窄,要由金門人自己來決策,要留住金門人才、募集資金投入地方的各項建設,他說,金門觀光主軸應與文化造縣相結合,讓文化與藝術種子落土生根。
此次林惺嶽宏偉設計是將使用238,800個高粱酒瓶建造六層樓高的金字塔,基座內部作為展示廳,地面下再闢建為寬大的存酒庫。對於外界質疑他設計的金字塔「真的會蓋嗎?」。林惺嶽幽默地說,「大家騎驢看唱本」!
原籍德國的Ingeborg Luescher,化名銀波,以中國藝術家之名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在華人藝術界掀起了很大的漣漪。昨日她也細述此次參展作品的創作歷程,一個是運動員穿著西裝皮鞋踢足球,藉由不合現實的滑稽裝扮、及西裝帶來的各種運動時的不便,戲謔了現代人荒謬的生存境況;另一件作品是邀請了一些有名的當代中國藝術家聚在一起喝酒猜拳,透過這些看來不合時宜、牛頭不對馬嘴的作品,凸顯整個時空錯置反襯的效果。她說這也呼應著「台灣有金門,有時也不是那麼確定」的諷刺。
會中也有鄉親對於碉堡藝術展的持續性與對地方帶來的效益提出質疑。縣長李炷烽也當場做出回應。
他指出,地方任何工作的推動需要共識,並非縣府說了就算,從國際角度來看,中外媒體報導,此次的碉堡藝術展透過藝術活動與國際藝術大師來宣傳金門,達到促銷金門的目的。
他表示,思考金門的未來發展,假如不能深刻地反省自己,看清自己,那所看到的金門是很膚淺、很模糊的。過去金門有句話,「我的家鄉,我的愛,萬事莫如建設急」,但是愛自己愛太多,反而害了民眾,金門要走下去,是要採取短暫的民粹的政治操作,還是深刻檢討從教育紮根出發,這一切都有待全民做根本的檢討,但絕不是憑空想像,誤解政府的用心,要親自體驗,不能只憑自己主觀的意識來做評斷。
李炷烽說,金門要有前途,不僅看天下、看金門、看自己,不能只顧短暫的利益,更要有長遠目標與理想。此次碉堡藝術展的舉辦,也在告訴世人,金門不能永遠淪為政治的工具,而金門要擺脫工具性的角色,就要自己自立自強。而地區文化也是我們找回自己的根源與寶庫,藝術的東西是見仁見智,許多精神的東西是很可貴的,對於金門未來會不會有前途影響很大。
(相關新聞刊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