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群藝術化國際藝術大師「點石成金」
由金門縣政府和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昨日在金門碉堡群落中拉開序幕,從九月十一日起展出至明年元月十日,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展期。這是一次豐富的藝術文化和歷史之旅,主辦單位歡迎各地朋友們一同來參與,欣賞國際知名藝術家在金門823砲戰遺址的六個戰地碉堡群中難得一見的精華作品。
這項金門碉堡藝術館共邀請十八位台灣、大陸及海外知名藝術家來金參與創作,分別在文化局、水頭村以及雙鯉濕地後方的南山砲陣地、古寧頭村口的古戰場營區林厝砲兵排、塔山三座砲塢,以及西浦頭長寮段重劃區的碉堡群等處,同步展出十八個個展及由地區十九所國小學校學童創意展。
「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的開幕,不僅在時間與空間上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而且也是當代藝術展出觀念的一次特殊試驗。它以華人藝術家為主體,創造了不同華人的對話:兩岸的華人、海外和本地華人,「真華人」和「假華人」,混血和純種的華人之間的對話。但是,它的目的又不在於舉辦一個華人當代藝術展。
這次展覽也是個人身份轉換和跨領域互動的試驗。作為藝術家的蔡國強在展覽中自動轉變成策展人,作為策展人的費大為卻被作為藝術家邀請參展;一些在其他領域中聲名卓著的朋友也加入到這個身份轉換的活動中來:電影導演蔡明亮和音樂家譚盾以及表演藝術家垠凌等人都作為藝術家提出了作品展示方案。身份的滑動在展覽中作為一種幽默手法來演示意義的滑動,它暗示著真正的綜合藝術的可能性,也具有更廣泛的意義轉換。
在戰爭地點轉化為藝術展示空間也是這個展覽構思的重點所在。碉堡這種特殊的建築具有隱蔽自己和以武力阻擋他人靠近的功能。藝術家在這裏要做的事情幾乎相反:展示自己,用除了暴力之外的各種手段吸引他人靠攏、進入這些建築之中。通過這些作品,碉堡成了一連串問題的隱喻:戰爭真能解決政治問題?藝術真能解決戰爭問題?非藝術家真能解決藝術問題?這個展覽把一連串原本並不溝通的環節重疊起來揉進一個藝術展覽結構,來檢測我們的視野和想像力的開闊程度。碉堡功能的轉換提供了面對現實問題的另一種態度,是以藝術的態度超越現實政治話語的一次大膽嘗試。
原本只具有攻擊作戰意義的碉堡,在這次展覽中成為具有多重意涵的綜合藝術展演場。在四周佈滿地雷的三角堡陣地,人們要身陷汪建偉的柔軟潔白的世界;在慈湖大碉堡,沈遠在向對岸喊話的超大喇叭內設置了茶座;在南山砲陣地,姚謙在大樹下邀歌手和村民唱情歌;在塔山砲陣地,大崙尾工作隊在碉堡裏展現兩岸起義與叛逃的歷史荒謬;在水頭、長寮等地區,還有蔡明亮導演及李康生、陳湘琪等人的關於「凋謝」的表演和裝置,甚至有兒童美展、有南管表演:::。
在展覽中,劉小東用正規的美術手段去深入兩岸軍隊寫生18個戰士肖像,還有王文志用籐編所裝置的異度空間;而其他作品採取了比較特別的展示方式:李錫奇為他的賭局而做了砲彈瓶裝的高粱酒、李明維走進民居話說金門、費大為請金門的孩子們評論作品以換取藝術史的書籍;譚盾砸毀鋼琴又重新組合,垠凌挑戰禁忌尺度的情色表演、沈遠意在言外的眺望大陸;還有化名銀波的老外、在威尼斯雙年展「掃沙」獲大獎的謝素梅、在紐約拍紀錄片受矚目的吳東旺、和解剖碉堡的著名建築師張永和都推出了他們別具匠心的力作。在「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中,有美術、音樂、戲曲、電影、建築、歷史:::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形態交錯並存。
「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安排了為期三天的開幕活動。除了10日的媒體導覽和11日的開幕式和貴賓導遊外,還有蔡明亮、譚盾和張永和的演講、兒童展頒獎晚會、林惺嶽、費大為、南方朔、倪再沁、James Putnam等的研討會,以及由蔡國強所主持的藝術家討論會,當然,由蔡明亮和姚謙規劃的表演、歌唱更是不能錯過的精彩好戲。為了方便藝術愛好者前往金門參與此次盛會,主辦單位還特別準備了配套措施,除了「機加酒」(交通加住宿)的基本配備外,有專車發至各展場、有導覽人員解說;觀眾看完藝術展演,還可在金門順便參觀著名的閩南傳統建築、戰地遺跡,還可參觀文化民俗活動。
主辦單位表示,這項展覽場地開放的時間,除了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每日從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歡迎大家相招逗陣入碉堡、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