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文化藝術節浪漫模範老街重現往日風華
金門文化藝術節活動昨天將舞台搬到金城模範街,愛爾蘭四人樂團精彩表演,加上街頭薩克斯風手陳侯傑的音樂饗宴,以及傑克小丑魔術雜耍團的爆笑表演,是讓沈寂已久的老街在繼上個月文建會選定為歷史建築掛牌示範點後,再次湧入人潮和掀起週遭熱鬧的氣氛,同時讓藝人和觀眾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金門文化藝術節自十月二日由縣長李炷烽在莒光樓主持開幕後,昨天的活動是進入第二週展演,由於適逢週休二日的國慶假期,主辦的金門縣文化局安排音樂、魔術較輕鬆節目,並將舞台移轉到金城模範街。
街頭表演除了搭設舞台區由藝人表演外,金酒公司也在老街中推出雞尾酒調酒試喝服務,讓來往的觀眾自行取用品嚐。另外,在模範街也擺了近二十個可以供民眾喝茶、喝咖啡的四人座傘座,讓情人、親子或闔家可以一起圍坐在一起,一邊歇腳聽音樂或看表演,一邊點用模範街一帶的吃喝或商品、聊天。
金門文化藝術節舞台昨天下午轉移到金城鎮模範老街時,金城警察所也配合實施交通疏導和管制作業,讓街頭表演活動能夠順利舉辦。至於表演除了有街頭薩克斯風手陳侯傑動人的旋律,傑克小丑魔術雜耍,還有精通曼陀林、哨子、直笛等樂器的愛爾蘭四人樂團演出,現場戶外影展並安排了「八二三砲戰」影片,讓老街是從下午二點半熱鬧到晚上十點。
愛爾蘭四人樂團成員對於初次來金門的感覺,都覺得金門風景美麗、東西好吃、海岸線、沙灘漂亮,以及民風純樸、重視環境維護,在模範街表演更有進入古老鄉村的感覺,讓人很舒服。
住在模範街的一位洪姓居民表示,對於這樣的封街舉辦街頭表演活動,佔絕大部份九成的居民站在支持的立場,只有一、兩位居民因出入交通造成不便,而表達反對的聲音。但模範街大部份的居民和老里長顏伯義都覺得,只有配合政府多辦活動帶動人潮,才能讓沈寂已久的老街更注入活水,吸引觀光客和金門軍民的參與和前來旅遊,刺激消費。顏伯義並希望能爭取政府的補助,以進行老街歷史建築的整建和修護,恢復老街更繁華的昔日風貌。
行政院文建會針對全國地區四百二十五處的歷史建築中,選擇五處具有代表性並且可以充分彰顯人文生活與歷史一面的建築物,作為歷史建築掛牌的示範點,金門模範街即是雀屏中選的一處,可見其魅力非凡。而昨天的街頭表演活動,除了吸引當地居民和商家、年輕朋友的捧場,就連台金媒體也湧入現場採訪報導。金門縣議員陳玉珍、金門縣文化局秘書楊加順並且前往參加活動,和與模範街居民互動。而由模範街居民自組的導覽員,並帶領媒體或民眾穿越時空的迴廊。
金門模範街,位於金城東門,舊址為清代內校場。民國十三年(1924年),地方仕紳傅錫琪及翁同文等人的倡議下,自南洋僑界集資擬興建。他們興築了全長約七十五公尺、直街及橫街共四十間的「店屋」。翌年(1925年)完工,傅會長取名為「模範街」。
模範街建築最鮮明的特徵,是縝密且紮實的紅磚拱廊,造型簡潔無贅,與一般台灣日治時期巴洛克式的華麗店屋,大異其趣。設計者為落籍金門的王廷元(其父親為著名惠安溪底派匠師王益順),他受到了當時南洋殖民地城市建築規範之「五腳基」的影響,於一樓留設五英呎的通道(類似台灣的亭仔腳);建築物立面純由紅磚砌築,窗楣多有變化,女兒牆則以青瓶欄杆裝飾,其中三戶的二樓設有小陽台,同中求異。
街頭一端為金門商會與奉祀蘇王爺的觀德堂(清代營兵供奉),1953年一度作為縣政府。也因為如此,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為模範街的極盛時期,是金門的民生消費中心,郵局、診所、商店多集中於此。後浦的模範街,充分體現了金門本地與南洋的移民關係及金門近代史。2003年3月31日公告為歷史建築,彰顯其文化價值。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今天雙十國慶日下午二時,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將有舞工廠舞團帶來的「全民來踢踢踏踏」表演,曾經參加英國足跡藝術與澳門藝穗藝術節表演的舞工廠舞團,為台灣第一個以踢踏舞進行巡迴演出的團體,將帶給金門軍民踢踢踏踏的節奏,演出包含了各類型的踢踏舞與佛朗明哥舞,以及一支舞工廠首創融合了打擊、武術、踢踏舞、佛朗明哥舞的舞蹈─「What's up」,它結合了東西方的表演藝術,節奏強烈的打擊樂及舞者手足間極具張力的表現,讓民眾感受前所未有的感官震撼,歡迎鄉親踴躍到場觀賞、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