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山營源廟為信徒保留「求診」紀錄
金沙鎮營山(洋山)的「營源廟」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廟宇;從八十三年起有乩身開始,該廟管理委會的主委蔡維夢就將神明透過乩身傳達的每一筆訊息,加以紀錄,成為別具意義的文獻。
營源廟建於民國七十二年,奉「三忠王(三王)」為境主。廟中有一對聯語為三王降乩時所作:「開尊營源觀瀚波,汶水迴洋同枝春」。據蔡維夢表示,此聯說明了洋山營源廟的三忠王與汶沙里「萬安堂」的三忠王是同出一源。
三忠王就是「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他們生前為國殉難,死後被奉為神明。三王的神像是三位一體;其左豎有一根「鸞筆」,由刻有龍紋的「人」字形的柳枝製成。當「三王」降乩時,乩身、扶鸞者(站桌頭的)各持鸞筆的一端,將「神諭」寫出,由旁人口譯及紀錄。
自營源廟有乩身之後,洋山本社(本境)以及「后水頭」、「后浦頭」、「瓊林」、「沙美」、「英坑」:::等地的善男信女,常有人帶著疑難雜症,以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是祈求某些具體的解答。
到營源廟尋求開示者,有的是要求賜名,有的是問疾、求治,也有擇吉、選址、上樑、移父母牌位:::,應有盡有。信眾有問、三王有答。三王回應的內容,蔡維夢已一字一句的抄寫在筆記本上,至今已謄了十二冊,成為該廟很特別的文獻;又彷彿是另類的「病歷卡」,為信徒保留了「求診」的紀錄。
營山村落原有「七星池」,因戰爭等因素而淤塞。為了整建的問題,村民曾於八十五年請示過神明。當時,三王的回應內容如下:「五行不變秀出蓮,發塘引道水自清。龍根出水秀潤清,一朵蓮花朝七星。此為百年大計也,鄉眾應妥為經營。」七星池已於今年動工整修,三王對此還曾有過「七時歸元龍出海,五更回遊迎二甲」的諭示。
九年來,營源廟的每一筆紀錄,都成了天道與人事的溝通的跡證。天道遠,人事近。村人們從不夸言神聖,也不希望外人把他們的信仰形容的太「傳神」;不過,他們對三王的信仰卻是堅定的。透過信仰,他們凝聚了彼此間的情感。人力可以解決的事,仍要靠人們自己的努力;人力難以解決的事情,通過天人感應,加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卻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農曆九月十六日(國曆十月二十九日)是三忠王的聖誕。昨天下午,蔡維夢與「頭家」林吉樹、林吉祥、蔡聰敏、蔡文興、陳昆第,以及鄉老陳長志等忙著請神、搭神壇以及張燈結綵。營源廟將在農曆九月十五日(國曆十月二十八日;今日)做天公醮;十六日(十月二十九日;明日)還將舉行出社遶境等慶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