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島會在金門》金門天然溪整治學者指有水泥化現象
「第八屆世界島嶼會議」昨天移至「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行。荷蘭.萊登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卜耳順在演講鼓勵臺灣成立「島嶼研究中心」。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劉小如以「台灣及離島的生物多樣性(The Biodiversity of Taiwan and Associated Small Islands)」為題,發表專題演說。她的報告目的是要讓與會的外籍人士知道臺灣地理環境與珍生物的多樣面貌,有為臺灣打知名度的意味。因此,有學者說她是在進行「生態外交」。主持人歐義恩(前「英國」外交官)正是英國生態外交的推動者。
劉小如的報告並不涵蓋金門;不過,她提到金門的天然溪整治,有水泥化的現象。
劉小如研究蘭嶼角鴞(瀕臨絕種生物)已持續二十年,且仍在進行。她在鳥類生態與行為的主題方面,有許多重要發現,包括野外同種鳥類的雜交、島嶼鳥類鳴唱的比較與演化、濕地鳥類群落:::等。
「斐濟.南太平洋大學.社會經濟發展學院」地理學教授RandyThaman(盧安迪 沙曼)的講題為「瀕臨威脅的「冷點」:太平洋島嶼環礁生物多樣性及民俗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狀態(「CoolSpot」Under Threat: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Atoll Biodiversity and Ethnobiodiversity in the Pacific Islands)」。他介紹了南太平洋環礁的多樣面貌;內容強調生物多樣保育與傳統知識。
師大副教授蔡慧敏表示,沙曼在一場演說之中,將環礁及太平洋島嶼的豐富面貌,以及人民、民俗、物種、外來威脅,匯一爐而冶之,實在是難能可貴。
沙曼是南太平洋人文生態和環境行動委員會的發起人。他主要的研究興趣是在環礁和小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農林間作、太平洋島嶼糧食系統、民族學及傳統環境知識、太平洋島嶼植物、社區本位生物多樣性保育、生態旅遊。
太平洋海島之外,東南亞島嶼可說是全球島嶼密度最高的區域。長期從事東南亞島嶼研究的Gerard Persoon(周爾德 卜耳順)以「東南亞島嶼的生物多樣性及資源管理(Biodiversity and ResourceMangagement in Southeast Asian Islands)」為題,引領聽眾神遊東南島嶼。
卜耳順目前擔任「荷蘭.萊登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他呼籲成立「東南亞島嶼研究機構,藉以理解東南亞島嶼社會的問題及因應之方。同理,他說:「臺灣的島嶼,是否也應成立『島嶼研究中心』呢?」
卜耳順主要研究興趣在熱帶森林管理、環境運動等,他的研究活動主要在東南亞。
除了專題演講活動外,來自「加拿大」、「丹麥」、及「英國」的學者們,分別以南、北極圈周邊還冷地帶的島嶼為例,探討如何因應寒冷氣候,發展極地觀光體驗,並推動高品質旅遊與環境管理。國內學者,戴昌鳳教授則以「東沙」環礁為題,探討保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