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區河川環境基本資料調查工作告一段落

發布日期:
記者: 鄭大行/綜合報導。
點閱率:755

金門地區自戰地政務解除以來,河川水路始終沒有完整的資料,縣府配合「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針對地區九條河川進行了環境基本資料調查,不但為廿九位鄉親創造了二千六百四十人/天的就業機會,也為地區河川管理建立了基本資料,縣府主任秘書翁廷為對這項成果相當滿意,也對參與整個計畫的所有人員表示感謝。

「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當中的「金門縣縣管河川環境基本資料調查工作」目前已經告一段落,昨日縣府針對工作成果報告進行審查,會議由主任秘書翁廷為主持,委員工務局長陳家欣、水廠廠長翁自保、經濟部水利署顧問張雲羽等人均出席參加,水利署科長王藝峰則提出書面意見。

根據受委託單位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博士陳獻的報告,這項計畫實際共進用了二十九人,針對縣管河川浯江溪、金沙溪(斗門溪)、後水溪(光前溪)、前埔溪、小徑溪(瓊林溪)、西堡溪、山外溪、南塘溪、西路溪等九條河川進行基本調查,這二十九人從七月下旬進用之後,立即安排為期五天的教育訓練,讓他們瞭解河川環境調查的基本概念,並熟悉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經過四個多月的實地調查,才彙整出這份報告。

陳獻表示,調查過程中發現,金沙溪、後水溪、小徑溪三條河川在地圖上的名稱,與當地居民慣用的地名斗門溪、光前溪、瓊林溪不同,建議應予統一以利後續的調查。他也建議,這次調查期間只有四個月,未能涵蓋不同季節的變化,未來可以持續推動,以累積長期之完整資料,作為河川整治的參考。

此外,陳獻也根據調查資料表示,部分經規劃及整治的溪流河川,如後水溪(光前溪),人行步道及周遭環境未能做後續維護與保養,部分路段甚至被湮埋在荒草堆中,不但行人窒礙難行,且容易有蛇蟲鼠蟻躲藏,大大降低了遊憩功能,有違當初設計規劃的美意,建議應加強整頓、維護。

陳獻還點出地區溪流整治的盲點,他在報告中指出,各溪流普遍缺乏生態維護設施,尤其「過度水泥化」將影響原本的野生動物棲息與生存,建議在後續的整治當中應多採生態工法,並設置生態解說、景觀台或親水設施,讓民眾能多貼近自然。

翁廷為則表示,這項調查不但為地區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為九條主要河川建立了基本資料庫,他特別感謝二十九位工作伙伴在四個多月工作期間的努力與付出,也提醒有關部門應重視報告中所提出的各項建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