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門日僑社系列報導之二》金僑早年連鎖式移民分布東亞各國
金門鄉僑的出洋,學者稱為「連鎖式移民」。這種移民有個特色,亦即移民地點的選擇,多半會取決於當地是否已有親友,第一代移民的金門鄉僑,在異地站穩腳步後,會返鄉帶走更多同族或同鄉到僑居地去發展,而後到的,也要依賴先去的同鄉,協助適應環境、尋找工作。
因此,在金門,常常可以發現到某一聚落或村莊的民眾,成群前往特定的僑居地,例如:水頭村黃氏到印尼;珠山村薛氏往呂宋;湖下村楊氏至新加坡;小金門人去汶萊;山后王氏旅日本等,形成一種相當特殊的移民特色。
中國人有句俗語,「海水到處有華僑」,用以形容華僑分布之廣,到底海外的金僑又有多少呢?八十一年版的金門縣志記載,金僑應有二十一萬多人。不過,直到今天,根據非正式估算,海外金僑人數約有七十多萬人,若加上旅台鄉親,將達百萬人之譜。
至於海外分布的情形,根據金門縣志記載,以新加坡最多,民國四十二年向當地金門會館登記有籍的,即達四萬五千人,若含未登記及以後入境的僑眷,應該有十萬人以上。
馬來半島部分,主要分布在馬六甲、柔佛、雪蘭莪等處,共約四萬四千多人,以雪蘭莪州之吧生坡最多,約萬餘人,其中古寧頭籍的有三千多人,湖下、湖尾、洋山、西園等村人也不少。
北婆羅州,包括汶萊、砂勞越等地區,共約六千多人,其中汶萊一地最多,主要來自小金門。
印尼部分,多分布於蘇門答臘、爪哇、婆羅州等地,共約五萬五千餘人,僑親大都來自金水、古崗、舊金城、後浦、西浦頭、古寧頭、瓊林等地。
菲律賓部分,鄉僑大都分布在宿務、馬尼拉等地,總數約五千人,以來自珠山、古寧頭、後浦、浦邊、斗門、東蕭、官澳、盤山等為多。
另外,越南約二千多人;泰國約五百人;緬甸約六百人;香港約三百人;日本約四百人,僑親多來自山后、新頭、下坑,多居住在神戶、東京、大阪;歐美約五十人。
出洋謀生的鄉親,離鄉背井,身處於社經、文化迥異的異鄉城市,成立社團、會社乃是重要的生存策略。而金門鄉親的連鎖式移民特色,更有助於會社、會館的成立。
這些寺廟、宗親會或會館,多由具有社會聲望的僑領所帶頭集資興建而成,除了傳統華人各項節日慶典、宗族鄉人祭祖外,還肩負著調解同鄉同宗間的糾紛的功能,以及辦理喪葬、救濟孤老貧病,照顧初至海外的同鄉親友、資助老病鄉親回鄉等任務。另外,緩衝同鄉與政府或其他社團彼此間的衝突、問題,更是這些宗親會、僑社的重要貢獻。
此次返金參加「建縣九十週年暨世界金門日」活動的僑社,就有三十四個,其中,海外僑社有十六個,大陸金胞聯七個,旅台金門同鄉會十一個。
海外僑社包括:菲律賓金門同鄉會、菲律賓東棉金門同鄉會、菲律賓南島宿務金門同鄉會、印尼椰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印尼泗水金門互助基金會、印尼麻里巴板金門慈善基金會、印尼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香港金門同鄉會、馬來西亞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馬來西亞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馬來西亞馬六甲金門會館、馬來西亞砂勞越金門會館、新加坡金門會館、新加坡董氏公會、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旅美學人。
大陸地區有: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福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泉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漳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廈門市同安區金門同胞聯誼會、福建永春縣金門同胞聯誼會等前來。
旅台部分則有: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台北縣金門同鄉會、桃園縣金門同鄉會、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台中縣金門同鄉會、台南市金門同鄉會、台南縣金門同鄉會、高雄市金門同鄉會、高雄縣金門同鄉會、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金門旅台軍公教人員聯誼會。
本系列專題將陸續擇要介紹這些返金的各個僑社,讓鄉親們體會他們在海外的創建歷程,共同分享他們在異地奮鬥的血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