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世界金門日僑社系列報導之三》浯島先民下南洋新加坡是第一站

發布日期:
記者: 鄭大行/專題報導。
點閱率:519

新加坡是金門先民下南洋的第一站,因此當地金僑的人數最多。星島的僑社數量眾多,又以金門會館及浯江公會一百三十多年歷史最為久遠,且與「恩主公」牧馬侯陳淵的民間信仰息息相關。而成立將滿十年的新加坡董氏公會,雖然「年紀輕」,但活力同樣不輸其他歷史悠久、組織龐大的僑社。

新加坡金門會館創立之初,是以宗教廟宇的形式出現,由於大英帝國治下的殖民地法律,祀神可以自由集會,兼辦僑鄉福利事項,因此在一八七六年由旅星金僑李仕撻等鄉親創設了「孚濟廟」,奉祀「恩主公」牧馬侯陳淵,治理章程中並規定,將聯絡鄉親,「永久奉行金門人對節令祭祀之信仰」,在可能範圍內還將興學、扶助老弱殘疾者,設立類似獎學金機制的「學生津貼費」等。從「外觀」上看來,雖然只是個宗教團體,實質上卻扮演了聯絡金門鄉親的僑社功能。

李仕撻過世後,「金福和公司」黃良檀繼任孚濟廟總理,將辦事處設在廟後,名為「金門公司」,成為鄉橋往來的落腳處。到了一九一三年,黃良檀之子黃安基與陳芳歲兩人,以金門會館正、副總理名義,與一百二十三家商號聯名請願,在金門設立縣治。直到一九一七年,「金門公司」才正名為「金門會館」。目前位於慶利路巍峨壯觀的金門會館大廈,則是主席黃祖耀聚鄉親齊心合力,於一九八六年耗資坡幣三百餘萬元所興建。

浯江公會的成立約與孚濟廟同時,但以旅外勞工為主要對象,初名「金浯江」,奉祀聖侯恩主公陳淵部將李俊神像。由於公會設有「互助部」,並於章程中規定,遇有會員及其家屬發喪,公會將贊助閩南音樂隊送殯,這段歷史卻意外保存了福建中樂與南音錦曲的精華。

走過百年歷史,新加坡金門會館從一開始就以服務社會,造福故里,熱心公益為己任,且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除設有會員子女獎助學金,舉辦各項華族傳統節日慶祝會,接待世界各地同鄉社團之外,尚積極參與各項文化藝術與慈善活動;隨著會館文教部、青年團和婦女組在一九九七年先後成立,平均每年都要舉辦超過二十項的活動。

目前會館現有會員一千二百餘人,並與「浯江公會」合二為一,同舟共濟,不分彼此,對發揚華族傳統文化和美德,不遺餘力。根據會館提供的資料,甫改選的第一百三十四、一百三十五屆董事會成員,仍由黃祖耀擔任主席,副主席方金水、楊清芳等。

「新加坡董氏公會」是金門董氏族人在海外的一個聯誼組織。一九六○年代,旅居新加坡的董氏族人為了聯絡宗親情誼,在董永成、董清河的倡議下,成立「金門古崗聯絡站」,並在廈門街一間火碳店內設臨時聯絡處,凡遇族人紅白事,宗親均相邀集體參加。至一九九○年代,一位年輕宗親董重慶隨父赴金門尋根祭祖時,萌發了成立董氏宗親團體的願望,遂於一九九五年發起成立「金門董氏公會」,一九九六年初獲政府批准。成立之初,會員僅十幾人,多數來自同一家族成員。會所暫設於凱連大廈。

由於董氏宗親在新加坡人數較少,來自金門的董氏族人更寥寥無幾,會員數始終無法突破,會務活動亦處於冬眠狀態。有鑑於此,身為火碳店後人的董麗貞四處奔走,集思廣益,為會館發展尋求生機,勸說董國榮為公會發展獻策,又適逢現任主席董加權為子女舉辦婚宴,廣邀董氏宗親出席,董國榮遂趁此良機與董加權就公會發展事宜交換意見。不久,並借用慶利路金門會館會議廳舉行會議,會員以及熱心宗親共二十多人出席。經討論,決定將名稱改為「新加坡董氏公會」,取消籍貫限制,凡董、童氏宗親均可參加。

一九九九年公會正式更名,改為「新加坡董氏公會」。二○○○年又將會所遷至大坡橋南路二九一號A,暫借宗親董理松辦公樓作為會所。二○○○年七月十五日董加權當選首任會長,積極廣招會員。同年十月首次組團赴菲律賓參加「第六屆世界董楊童懇親大會」,增進與海外董楊童宗親的互動。直到二○○一年四月份,會址才遷至茂德路現址。

該公會為了廣招會員,不僅從電話簿中尋找宗親資料,更想出絕招:每天關注「聯合早報」上的訃文,只要發現董氏宗親過世就直接前往弔唁,藉此聯絡宗親。該公會雖然年輕,但凝聚力卻也不容小覷,目前公會正籌募會所基金,準備購置會所,進一步積極發展會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