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廠有段光輝燦爛歲月潘乃楫曾為金陶打出知名度
金門陶瓷廠曾經有一段光輝的歲月,曾經讓它脫胎換骨的人,就是昔日的廠長潘乃楫(右圖)。他今年已經七十六歲了,一直是王陽明「致良知」及「知行合一」之學的追隨者。
潘乃楫於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六年任職於金門陶瓷廠。為了讓金陶的產品能藉由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的管道銷售。潘乃楫請金門防衛司令部出面,把當時任職於公賣局的局長吳伯雄及一級主管邀請到金門,再由金陶擔任接待的工作。在潘乃楫的簡報及導遊之下,終於讓公賣局為金陶打開了大門。潘乃楫還從鶯歌引進隧道窯,以應大量及快速生產的需要。
為了提昇金陶的技術,潘乃楫還從中華陶瓷廠禮聘當時最有名的設計師楊任群到廠指導。楊任群領的薪水比廠長還要高,金陶的製作水準也因為他而有一日千里的提昇。
接下來,潘乃楫開始想為金陶打知名度。他運用司令官宋心濂的關係,拿著說帖去找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尋求合作。秦孝儀要科技室主任劉萬航與潘乃楫協商,這便是金陶仿古「天雞尊」產生的由來,也是金陶為故宮製作仿古器物的第一件作品。秦孝儀看了仿古天雞尊後,覺得很訝異,因為他在臺灣找了好幾家都做不出來。此後,故宮與金陶的合作就更加緊密,甚至派科技室的人員進駐金陶實習。金陶的人員到故宮拜訪,也能挺胸抬頭,備受禮遇。
潘乃楫表示,由於成本很高,與故宮的合作是不賺錢的,但卻成功地為金陶打下了知名度。
潘乃楫於五年任滿後,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上了離職陳情表,並由副廠長翁廷為繼任。翁廷為在任時,金陶於八十一年締造了年度一億一千萬元的營業額,這是金陶的巔峰時期。
回憶在金陶的歲月,潘乃楫對員工的認真、敬業感受最深。他認為,面對事情,要抱著必成的想法,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擊倒。
潘乃楫出生於北京,老家在河北冀縣。十六歲報考青年軍,四十七年曾參加八二三戰役,得過干城獎章。潘乃楫曾在幹校教授理哲學;在理學方面,他感受最深的是王陽明所說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認為人生在世,就像︽大學︾所說的,「知之深,行之篤」,就可以近於「道(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