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門日僑社系列報導之五》南洋僑社枝榮葉茂日益繁衍
早期航運事業不發達,先民下南洋皆以鄰近東南亞國家為目的地,旅外鄉親千里迢迢冒險南渡謀生,落地生根,人口繁衍,為加強旅居在外鄉親的情誼聯繫,互助合作發揮力量,旅外鄉親紛紛在當地成立僑社、基金會或會館,聯絡情誼,規模日益壯大,久而久之更成為鄉情的寄託,凝聚一股來自原鄉的能量。
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之成立係鑑於椰城金門同鄉,來自各不同角落,為數不少,散居西東,又因個人處境不同,平日個別會晤不易,致造成鄉情日漸隔閡,道左相逢,視同路人,實屬憾事;為救此缺點,乃成立此一互助基金會。
椰城金門互助基金會之發起,旨在聯絡鄉親情誼,篤厚鄉親聲息融洽,該基金會並已著手編著通訊錄,鄉親易於聯絡,以加強散佈各地鄉人聯系,將很多相當有價值之史蹟整理記載,俾讓文獻傳載,不使金僑同鄉光榮史都被時間所淹沒而難以稽考。並希望各界鄉親能繼續提供資料,將鄉親歷代對各僑居地之開發貢獻,促進經濟發展,繁榮地方等等,出版書刊,以留史冊。
印尼泗水金門互助基金會,成立於1990年已歷15年,現今已進入第五屆,領導人為黃啟鑄、李金昌、黃耀道、董倫慶等。基金會以團聚鄉親,友愛互助,復興傳統文化,培養新秀延續為宗旨。
現有會所三層樓,分有婦女組、青年組、歌泳團,學習漢語班,文教部設有助學金;對外設有非華族子弟助學金,真正是落地生根的衍化,國家繁榮的促進,但也不輕易忘掉祖籍的脈緣!
印尼麻厘巴板金門會館,創於一九三七年,至今已過六十七年寒暑,現有會員三千五百多人。創會宗旨在於團結鄉親,恤貧濟困,互助互惠,拯興助學。會館在半世紀多之歲月中,歷經滄桑,在一九四零年後七年時處戰亂,會館停止活動。但在日本南侵印尼時,會館籌建兩座「難民所」,引導鄉親到內港,野林山芭隱居,以避戰火。
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埠華校小學,新民學校,中華學校、新華中學之開創均由會館募集金僑資金成立。一九六五年,印尼發生九、卅事變。翌年,華校,華社被封,會館停頓活動,但同鄉不幸有喪事,由理棺木,祭祀,出葬扶棺到墓地等喪是全由鄉親合力協助辦妥。
自一九六六年往後十七年,由於當地政局不利華社活動,該會處半冬眠狀態。一九八四改選新理監事,會務回復。四年後,會館購買二公里半街房子一所並修建兩層樓,上層當會所,一樓做殯儀館,隔間備放置新棺木。今座落於班蘭沙厘街三層樓的新會所,係於二○○一年築成啟用。
印尼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成立於1939年9月23日荷蘭殖民時期,其前身為金門公會,現負責人為許從榮。在1937年七七抗日戰爭爆發,金門淪陷,為方便募捐資助逃往廈門避難的鄉親,即成立了同鄉會,第一屆會長為先輩黃祝恭鄉親。
1942南寧日軍侵佔該市,處於日方殘暴統治下,會務幾乎停頓,只喪事工作持續進行,1945年二戰結束,光復後公會第一任主席為先輩許江耀鄉親,連續擔任了五年,直到1951年才由黃成匣先輩接任,任內各方建樹頗多。1965年政局動亂,公會一幢美輪美奐之會所為蘇哈多政權沒收,也包括所有的僑團及華校。
2000年恢復公會組織,改名為「金門同鄉會」以示新生,在鄉親們的大力支持下,很快的就建成了現在的新會所,讓鄉親們作為集會或喜慶之用。該會目前的任務仍然是聯絡鄉誼,開展鄉親福利工作,平日也積極參與當地政府的活動。
香港金門同鄉會,負責人為張蓮芳,成立於1988年,至今參與鄉親人數近二千人,在會長許東亮帶領下,本著團結鄉親,發揚互助合作精神進行會務運作,且每年春節舉辦鄉親聯歡會,促進鄉情;協助家鄉與內地、南洋鄉親聯繫,傳遞金門家鄉報刊給內地及南洋鄉親,促進鄉誼。
菲律賓金門同鄉會,負責人為林高茂博士,在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抗戰後金門淪陷,旅菲鄉僑遽增,為聯絡鄉誼,俾能團結互助、群策群力、屢有組織同鄉會之念,幾經游說,未見有成。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金門青年文化訪問團蒞菲,為招待桑梓親人,林克山、陳景成、陳振源、張秉坤、張長江、蕭德宗、薛永策諸先生及翁華碧女士,乃匆促組成臨時籌備會。該團之到訪,喚起全菲金門人熱愛家鄉之情感,咸謂岷市同鄉會須趁此熱情付諸規章,遂於同年八月九日,假岷市王彬街翠華廳酒家,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同月二十三日,菲律賓金門同鄉會於焉成立,設會址於岷市中山街,是為緣起。
該會自成立以來,在歷屆理監事之努力,暨鄉親之支持,會務蒸蒸日上,每逢春節,例必舉行聯歡會,參加者極為踴躍,諸理監事遂發起自置會,所獲鄉親父老慷慨捐獻,始有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