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傑出鄉親系列報導之五》大陸五位優秀僑親世界金門日將獲表揚
兩岸隨著小三通的試辦,往來日益熱絡和頻繁。在過往的時空裡,金門和大陸福建沿海的貿易往來可以說是相當頻繁,但隨著兩岸隔絕五十年後,金廈兩門恢復對開,旅居大陸福建的僑親,且又血濃於水的為兩岸交流往來,付出了最大的心力。這次將在世界金門日獲得表揚的宋奇盈等人,即是旅居大陸優秀的僑親代表。
※宋奇盈,一九五三年三月十日出生,祖籍金門縣大嶝。在學、經歷方面,宋奇盈擁有助理經濟師、工程師、大嶝鎮、翔安區、同安區、廈門市三級人大代表、市人大僑務外事宗教民族委員會委員(榮獲廈門市勞動模範稱號)等豐富學經歷。現職為廈門市荔苑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同安區金門聯常務理事、省金門聯理事。
宋奇盈在工作中,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熱愛國家、熱愛家鄉、熱愛金門鄉親工作。積極拓展海內外鄉親聯誼,努力推進海峽兩地經貿、科技文化交流合作,真誠為海內外鄉親服務;積極為同安、翔安招商引資做工作;樂善好施、關心鄉親、傾力助貧濟困、捐資助學;慷慨解囊、支持家鄉公益事業;尊老攜幼、扶孤助寡。還配合「紅十字會」為家鄉人民辦急事、辦實事,在為同安、翔安的社會進步、小康社會的實現紮實工作,做出了無私的奉獻。被評為2002至2003年度福建省金門聯先進聯誼工作者。
※李民權,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祖籍金門縣古寧頭。學、經歷方面,為永春縣金門同胞聯誼會第一至第三屆會長,現職永春縣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
李民權工作一貫認真負責,全心全意為金門鄉親服務,凡金門縣的鄉親委託辦的事都認真落實,熱情地接待海內外來的金門鄉親,為兩岸穿針引線起了一定性的作用。他的服務重要事蹟如下:一、熱情、誠意各地奔波,促進成立永春金門同胞聯誼會重要創始人之一。二、促成古寧鄉親團結,聯絡其他金門鄉親聯誼,交通旅費自掏腰包出錢出力,從不落人後。三、成功教育第二、三代要永遠留存故鄉情誼,飲水思源,因此造就非常傑出後代,同樣熱情服務鄉親。
※李振平,一九四五年十月八日出生,祖籍金門縣后浦頭。學歷,廣州市暨南大學中文系,經歷中學德育高級教師,現職福建省龍海市第二中學政教處主任、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理事、漳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副會長。
李振平從教以來撰寫四十多萬字的論文、教育經驗總結。其中,︻九龍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被︻中國教育報︼改進︻中華校園美︼,︻「讓器樂進課堂」是班主任的天職︼被改進︻我愛音樂︼一書。︻經常化、系統化地開展自我教育活動︼刊登在北京︻班主任︼雜誌。︻改進和完善班會課大有文章可做︼榮獲福建省第三屆中小學德育論文評選三等獎。︻獅城聯誼似海||新加坡金門會館建立一百三十週年慶典側記︼刊登于︻閩南日報︼、︻福建僑鄉報︼,並為新加坡金門會館收入專刊。 攝影作品︻龍海二中學生學習「香港基本法」︼刊登在︻德育報︼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日頭版。︻於中國女排面對面︼刊登在︻德育報︼二○○四年五月十日。攝影作品參加龍海市教委舉辦的「尊敬師長」書畫攝影作品展,榮獲二等獎,還有多幅出訪新加坡、香港、澳門拍攝的作品刊登在︻閩南日報︼。
由於有較堅實理論基礎,精通業務,李振平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教育、教學效果十分顯著。他當過十四個班的班主任,班班都是先進班級,有不計其數的學生考入高等院校,成為國家的棟樑。一九九三屆高三(五)班,被評為福建省先進班級,一九八七屆初三(四)班連續三年被評為龍海縣先進班級,還榮獲全國少先隊「創造杯」。
※洪輝益,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出生,祖籍金門縣烈嶼鄉青岐村。現職,福建省金胞聯常務理事、福州市金胞聯會長、寧德市政協委員、福州|化集團副總經理兼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寧德市企業家與企業聯合會副會長、寧德市電力協會副會長。
洪輝益出生於福州,對於金門家鄉語言口音雖比較不靈通,但他內心永遠存留家鄉夢想,遇到家鄉人士就顯得特別興奮、熱情,因此能得所有鄉親愛戴,同時服務鄉親各方面非常盡力,所以被推選為會長。遇有鄉親組團到福州參訪,洪輝益必率先發動接待工作,常把迎接鄉親當作神聖任務,無微不至款待使每團參訪者都能賓至如歸,熱情令人感動。他也努力奔波,聯絡各方面幫助遊說,使小三通加速成功,為小三通通航促進者之一。
※許文辛,一九二一年七月八日出生,祖籍金門縣。學歷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常務副會長、會長、名譽會長。現職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
許文辛在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義務工作十七年,致力於聯絡海內外鄉親,促進金廈直航和文化交流、經貿合作,並於二○○一年二月六日率領旅居福建各地七十多位老年鄉親,從廈門直航金門,實現半個世紀以來的「破冰之旅」。許文辛召開幾次座談會,邀請海內外金門同鄉社團領導和專家參加,探討金門與閩東南交流合作,共同繁榮問題。自一九八七年初至二OO二年初,主編︻金門鄉誼︼作為聯繫海內外鄉親增近情誼的「紐帶」,溝通大陸與金、台、港、海外鄉親信息的「橋樑」,反映鄉親對振興中華意見的「園地」。共出版五十八期,印刷近三十萬份,分贈海內外鄉親和金門同鄉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