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鼠海豚在地區海域擱淺死亡金管處將邀專家解剖分析原因

新鼠海豚在地區海域擱淺死亡金管處將邀專家解剖分析原因
金城鎮舊同安渡頭沙灘昨日發現一隻擱淺死去的黑色海豚,從體型特徵初步判斷是「新鼠海豚」,金門國家公園也將邀請台省中華黥豚協會專家抵金解剖分析,再評估決定是否製作解說展示標本。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是於昨日上午接獲民眾通報在金城鎮南門雄獅堡後側原同安渡頭的沙灘上發現一頭「不速之客」體色發黑的海豚,經金管處保育人員前往實地察看,發現該海豚已氣絕,體長約一公尺多,體重約有三、四十公斤,外表有些輕微小割痕並無重大外傷,且海豚雙眼眼角處還淌著血,相當令人不忍。保育人員初步推估應為死亡不久之個體,隨後也就近將牠運往水試所,存放在冷凍室冰凍。
國家公園保育人員與水試所專業人員依據貓頭鷹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出版並由動物學家馬克、卡沃達所著及由馬丁、卡爾繪圖的「鯨與海豚圖鑑」一書初步研判,該隻擱淺的海豚,應屬「新鼠海豚(FINLESSPORPOLSE)」。
由於金門外海最近以來大陸漁民漁網密佈,保育人員也不排除該隻新鼠海豚是因為掛網受傷而游上岸擱淺死亡,不過,由於金門海域幾乎不曾見過此種海豚,也有人開玩笑地說是因為南亞一帶海域發生海嘯,海域生態受到影響,新鼠海豚來金避難,不料卻插到大陸漁網而受傷隨著潮汐上岸,卻無力游回大海,在沙灘上擱淺,遭到客死異鄉的命運。
但根據專業人員指出,有的海豚也有自殺傾向,甚至中毒,死後由於海中水壓關係,而眼部流血。眾說紛紜,何者為真,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也積極聯繫「中華鯨豚協會」擇期派員前來解剖分析,驗明正身,並確定死亡原因,並俟專業鯨豚獸醫師進行現場查驗後,再行評估決定是否製作解說展示標本。新鼠海豚屬鼠海豚科,舊稱露脊鼠海豚,是體型極小的鯨豚類,在中國大陸通稱「江豚」,成年體長約1.2公尺~1.9公尺,體重約30~45公斤;一般出現的區域為印度洋與西太平洋沿岸水域,在河海交會處較易觀察到,主要出現在近岸海域,牠屬近海型鯨豚,生性害羞,難以接近,但行動力活躍。據了解,澎湖縣在民國八十九年年初,曾有誤捕兩大三小新鼠海豚的記錄,最後贈予澎湖水族館進行標本製作,當年年底,亦再發現一隻未成年新鼠海豚,九十年七月上旬又發現一隻這種瀕臨絕種的保育類新鼠海豚在沙灘上擱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