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七十載興廢浯陽小學校徒留頹垣殘壁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特稿報導。
點閱率:417

鄉僑捐資興學,一直是金門地方上的美談。陽翟的「浯陽小學校」也是華僑捐錢所蓋的。可惜,昔日的洋樓建築,被軍隊用到破爛不堪後,就棄之不顧,任其殘破荒廢。村民認為,使用者至少應該負起修復的責任。

民國二十四、五年,在外洋經商有成的陳厚仲捐款一萬二千銀元,建立「永昌堂」和「浯陽小學校」兩棟中西合璧的建築。永昌堂建築精美,二樓上有青石刻成的雕龍斗拱,一樓有木刻的鳳雕斗拱。在永昌堂頹圮的牆壁上,至今還留有當日的碑誌。內容為:「竊聞德能追遠,義敢勇為。我永昌堂至末季以來,損壞已甚,修葺不成;適逢厚仲外洋發展,願賚巨資,一肩獨任,於德義庶無恨矣:::。」

浯陽小學校起造時,今年已經八十歲的陳延嵩曾經目睹當時的情景。他說,當時是從大陸請來惠安師傅施工,紅磚是大陸燒的,花崗石是用人工從鵲山搬運。

陳延嵩在校舍唸了三年書,那時他十三歲。他還記得當時的老師是陳培實;一年的薪俸是二百銀元。到浯陽唸書的學生如果是陽翟陳氏三房的,可以免束脩;他們的學費是由南洋寄來,一年兩次,每次五十銀元。陳延嵩屬四房,一年要交二十元的束脩。在這裡唸書的學生還有一個任務要做,那就是自備柴火到校舍來幫老師煮飯,但來自蔡厝的外地學生可免。

老師一個人要教九個班級。後來日本人來了,學校被佔了,老師就被趕走了。又後來,國軍來了,仍佔著學校,學生們從祠廟改民房,換了好幾個地方唸書。碧山的學校蓋起來後,學生就改到那裡上課。

在日軍來前,今年六十九歲的陳篤金曾在永昌堂上過幾個月的尺牘。他說,日兵去,國軍來,校舍和祠堂被軍隊築起圍牆,從師部到政戰隊,換過很多單位駐紮,幾十年間,村民再也無法接近。八十三年,軍隊撤走,要村民辦交接,但因為房舍已被用壞,村民不肯。軍隊就連夜撤走。後來,蔣仲苓(前國防部長)曾兩次到場會勘,但善後問題,仍無下文。金東的駐軍雖然曾表示要用水泥修復,但村民無法同意。

陳延嵩、陳篤金表示,永昌堂和浯陽原本是美輪美奐的建築,建好沒多久就被佔用,用壞了又棄之不顧,真是「魯囂!」(閩語:亂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