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坑老榕樹見證歷史
老樹就是當老人還小的時候,樹齡就已經很老的樹;但事實上並不是那麼簡單。有些老樹的樹齡,正好反映了村子的村齡。
在金沙鎮高坑自然村有兩株老榕樹。根據林務所的標示,榕樹大約栽植於清光緒元年,也就是西元一八七五年,距今已有一百三十歲。
為什麼會有這兩株榕樹呢?今年七十七、八歲的陳心甫(生於民國十七年,身份資料則是十九年)表示,根據上一代的說法,種樹的目的第一是基於「風水」,第二是為了「永居」!找好了地方,種好了樹,子子孫孫才好安居。
在陳心甫小的時候,高坑的榕樹就很粗大。那個時代的小朋友,很喜歡在盤根錯節的榕樹上上上下下,抓「乞鳩仔」的幼鶵把玩,後來的小孩子就不再玩這些了。
老榕樹懸垂的氣根碰到地面後,就會變成的榕樹的支柱根。陳心甫指著老榕樹身上的新樹皮與老樹皮,細說那樹幹的那一部分原本是由那一條細小的氣根變成的。三年前,一條垂到地面的氣根被他用土覆住,如今已變成與主幹平行的小支幹,長得很像雞爪。
大榕樹守護著高坑,它傴僂的身形正是它為村人抗風的存證。陳心甫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年少顛沛,十八歲曾到大陸流浪,二十歲回返,開始做工、種菜為生。早期還要出二兩金僱替身去為軍隊修碼頭工。八二三砲戰後,生活才開始好過一點,因為一連的兵,往往要吃幾百斤的菜,收成有了去處。
經歷過人生的苦樂,陳心甫有「富者富頂天,窮者窮寸鐵」的感慨。他認為世界上本來就有許多不公平的事,但沒錢的人只要節儉的過也能過得自在。
陳心甫年少失就去怙恃,大榕樹就像是他的親友甚至長輩。如今,陳心甫也已綠葉成蔭。對五兒二女及孫輩而言,陳心甫不就是他們成長過成的大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