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春聯大方送老人權益促進會、金寧鄉公所等單位邀書法家現場揮毫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金城報導。
點閱率:400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張貼春聯迎新年已是中國民間習俗,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教育部台南社教館太武山社教工作站以及金門縣老人權益促進會昨日起一連三天舉辦了「聞雞起舞、機運亨通」免費贈送春聯活動,邀請書法名家傅子貞等人現場書寫春聯大方送,許多民眾在旁耐心等候索取,書寫者與索取者都充滿一股喜悅的心情,提前感受到「年」味!

春節腳步接近了!這項「聞雞起舞、機運亨通」免費贈送春聯活動昨日起開始在金城鎮中興路176號(大眾診所對面)舉行,也吸引許多民眾到場索取春聯,現場喜氣洋洋,洋溢著過年的氣氛。

活動特別邀請地區書法老師傅子貞、許永贊、陳志鈺現場揮毫,書寫門聯,包括福建省政府秘書長翁明志、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太武社教站召集人、也是福建省政府委員的陳滄江也與到場及主辦單位的幹部為民眾提供服務。「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及「教育部台南社會教育館|太武山工作站」繼去(九十三)年歲末(三十一日)晚間在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舉辦了一場充滿熱力、青春與感性的跨年晚會後,此次再度結合金門縣老人權益促進會辦理這項「聞雞起舞、機運亨通」春聯大方送活動。陳滄江表示,為了增加年節趣味,特別舉辦這項寫春聯、送春聯活動,也希望提供鄉親傳統的手寫春聯,添增些許古意,表達新春的祝福和問候之意,歡迎需要春聯的鄉親於今、明兩天自行前往索取。

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兩側貼上墨香濃郁的春聯,令人有一股萬象更新、春回大地之感。傳說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形式,而後遂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相傳我國最早的對聯,一說在五代時(西元964年),孟昶在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也有人認為早在南朝梁代時期,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其妹劉令嫻也是個文采四溢的詩人,她題寫的門聯是「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

而到了宋朝,春聯受到了推廣應用。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中描繪當時百姓張貼春聯的情景「爆竹聲中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當時寫春聯賀春,已經是一種流行了。

記者許加泰/金寧報導

年關將近,迎接雞年!金寧鄉公所為推廣鄉親以書法傳承年俗文化而舉辦的「迎春揮毫寫春聯」大方送活動,昨日邀請書法學會多位書法家現場揮毫,吸引許多民眾前往索取春聯,現場洋溢濃濃的新春氣息。鄉長李文俊、鄉代會主席陳成勇也向民眾拜個早年,祝新年快樂。

金寧鄉公所這項「迎春揮毫寫春聯」大方送活動,昨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止,假鄉公所三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書法學會理事長陳添財偕同學會書法好手李贊發、許文科、洪壽森、溫仕忠、許加壯、薛永祥、張清忠、翁增望、林金龍親筆揮毫春聯,現場擺滿一幅幅墨香四溢的春聯,年味十足。鄉長李文俊、鄉代會主席陳成勇到場感謝書法學會協助舉辦這項活動,在現場民眾的要求下,李文俊、陳成勇兩人也拿起毛筆揮毫春聯,兩人謙虛的說,與現場書法好手的功力相比,還真的要勤加練習。

李文俊說,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兩側貼上墨香濃郁的春聯,令人有一股萬象更新、春回大地之感。他表示,傳說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五代時孟昶別出心裁在桃符上提了一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而後遂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除了在門上貼春聯外,也可在室內外貼方形的「春」、「福」等紅紙 ,有人還會將「春」、「福」等字倒貼,因倒諧音「到」,此舉表示「春到了」或「福到了」之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