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研會籲成立世界性金僑組織
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自民國九十三年一月成立迄今,以為海內外百萬金門人修譜為該會職志,已完成各姓新修數位版族譜五十餘冊,修繕的舊譜及會員提供的族譜五十餘冊,資料庫已達十萬筆以上。由於修譜茲事體大,該會除了籲請海內外鄉親共襄修譜大業,會員更是希望推動成立世界性金僑組織及「金門華人族譜研究中心」,以及提出建置「金門華人族譜網站」構想。
由於修譜茲事體大,如此盛舉不是民間協會可以一力承擔。金門自一九九二年解除戰地政務以來,大量古厝翻新,老成逐漸凋零,與族譜相關的史料快速消失,近期島內大型公共建設正在啟動,文物流失毀壞在即,時間迫切,必須盡快搶救,亟需海內外鄉親協助。因此特籲請海內外金門同鄉會、各地金門會館鼎力相助,共同修譜,以譜書見證與保存僑鄉文化。
致力族譜編修的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成員蕭永奇,自己就研發了一套族譜編修數位化系統。他指出,金門人散居世界各地,歷經三、四代以上,對於尋根的願望,一直在他們心中,經過這次世界金門日族譜展,「世界金門人尋根中心」、「金門世界華人族譜研究中心」等構想正在逐漸成形中。如果在十年前做,我們會有更多的史實資料,今天再做有些嫌晚,但總比不做的好。因此「金門族譜」的志業,將是我們這一代不可推卸的事情。
他指出,研究地方文獻可以從收集、整理、研究、利用為主題探討;而建置族譜網站首重收集與整理功夫,所得的成果可作為學術研究或地方建設的重要依據。金門族譜是金門地區具有特色的歷史遺產,可以追溯到唐末,如陳氏於公元九百一十三年到陽翟開基,迄今約一千餘年,而後歷宋、歷元、歷明、清、至今民國,皆有先民移到金門來,族譜便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蕭永奇指出,在明中業後,由於受海寇、兵燹等等,又移到福建、南洋各地,而今在福建、台灣、南洋、日本、泰國、緬甸,分散全球各地,都有金門人,也因此我們的宗族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各家族中皆保留有家譜、書信、地契、古文獻、家族史、祭祖奠安禮儀、宗族活動等等。在海外的金門人以各地金門同鄉會、金門會館等為匯聚場所,如何將他們保留的珍貴資料藉由口述、抄錄、照相、錄影、掃描、電腦數位化等等方式紀錄,這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課題。在過去一年來,我們修譜時遇到各種問題,如舊譜湮沒、老人凋零、古墓被剷平等等,這也是目前的問題,如果今天我們不做,再十年,老祖宗被現代化建設湮沒了,再多的願望也無濟於事。
蕭永奇表示,在今日拜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借重高科技電腦技術來保存整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是我們這一代的使命。而傳統的修譜有兩難,一是收集之難,則賴全民共同努力;另一是編輯之難,以電腦軟體的資料採礦技術,則可克服。建置「金門華人族譜網站」構想,目的是讓海外金門人能夠很快速的經由網站尋找他們的根,透過網站共同來修譜。
蕭永奇也認為,未來網站架設的重點,包括修譜規範、修譜校對、修譜認證、文獻數位化,以及宗族文化活動紀錄錄影,如冬至祭祖、清明掃墓、進匾儀式等等,並做說明導讀。以上等等皆依一定程序,放置在「金門華人族譜網站」,以提供海外金門人共同分享與利用。
蕭永奇強調,建置「金門華人族譜網站」是連結金僑組織的基礎工具,目前協會受限於人力物力的不足,僅能處理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但這也是建置的先期工作,假以時日,我們的海外鄉親共同來支持,則「金門華人族譜網站」的建置也將水到渠成。當然,這項工程的意義十分深遠,在研究方面,可提供學術單位研究及提供地區標準語彙等;在利用方面則可提供修地方志參考、發展尋根中心、地方建設參考依據、保留金門最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形成帶動地方繁榮的金門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