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幾度興廢西園鹽場可望浴火重生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586

金門有風沙飄壓之患,明代以前,居民罕有常業。無常業則民不聊生,幸好金門人還可以煎鹽及晒鹽為生。金門的鹽場,在元代或更早以前就存在,至少有七百年的歷史;幾度興廢,最近一次被廢,則是在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

宋朝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在現在的福建省設福建路。福建轄下的泉州府領有同安等七縣,同安已設有四個鹽場。宋亡於元。元成宗(鐵穆耳)大德元年(一二九七),金門(隸屬同安)開始建場徵鹽。金門場轄上下十埕。上埕為:永安、官鎮、田墩、沙尾、浦頭;下埕為:斗門、南垵、保林、東沙、烈嶼。鹽務管理單位為司令司,設有司令、司丞、頭目、管勾史、司目等。

明代海邊時有動亂,主要是以倭寇為中心。金門是泉州、漳州門戶,位居要津,成為防倭的要衝;從另一角來看,金門也因為產鹽致禍,成為倭寇進攻的對象。因為有漁鹽及雜作,金門人才能在勤儉中,以詩書為業,吟誦出一座文風鼎盛的島嶼。︽同安縣志.萬曆志︾的編者蔡獻臣(瓊林進士)即隸屬鹽籍。

金門雖然盛鹽,但太武山之東與太武山之南都是溶沙之地,並無鹽產;太武山之西,出鹽之地,也只有一半而已,且鹽民的生活仍十分困苦,明憲宗成化八年(一四七二)之後,太監張敏(青嶼人;封忠勤公)曾奏准優免金門鹽戶的差役。

明亡,清朝為了經營金門,清世宗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在金門設置浯洲場鹽大使。(以上史料是根據︽金門志︾、︽閩書︾、︽清史稿︾等。)

民國以後,根據西園里老鹽工莊太白的口述,在對日抗戰前,中國政府為了堅壁清野,曾刻意將沿海的鹽埕拆毀。西元一九三七年,日軍佔領金門,一九四一年重修西園鹽埕。日軍招募鹽工,每個月給工資一百五十元,當時一斤肉才二角八,一斤米才一角六,待遇算很優渥。日本戰敗投降之後,鹽埕又陷入停產。

民國三十八年,駐劄在金門的國軍需鹽迫切,高魁元將軍(曾任十八軍軍長)便把莊太白等三人找去,請他們指導製鹽的方法。莊太白曾在日據時代製鹽,被找去時,以為凶多吉少,沒想到是去當「顧問」;不過,當時除了每個月三百斤糙米之外,別無薪水,待遇比日據時代差多了。民國四十三年,莊太白被納入西園鹽場的編制,擔任督察員,這才開始領薪水,他一直做到民國七十年,在鹽場,他是最資深的員工。

三十八年到四十一年,西園鹽場整修開晒的鹽田有十一副。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增為十九副。七十三年因為產量過剩,縮減為十五副。六十五年到六十七年,開始建廠生產精鹽。八十四年,金門縣政府以入不敷出為由,關閉鹽場。

如今,金門縣政府從觀光及文化的角度,決定復育鹽場。據老鹽工莊太白、黃水平等表示,當初若只是停產,不要把設施拆毀,現在重做復育,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但當初顧前不顧後,現在做起來就麻煩多了。黃水平表示,當鹽工真的很辛苦,他十八歲開始做,因為負重的緣故,腳變跛了。在臺海對峙時,他們必須在下雨天到鹽田「漏鹵」,但卻不准點燈,只好兩、三個人手拉手,以打雷閃電當照明。「剎那(閃電)」一過,才趕向前走幾步,然後再停下來等待下一個一剎那。

西園鹽場的復育是委託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規劃執行。文化局局長李錫隆表示,鹽田必須復育,但不是為了生產,而是為了觀光!

記者張建騰/金沙報導

金門縣文化局將復育西園鹽場,接受委託的鹽光文教基金會提出規劃建議:「再現西園鹽場」的意義不在恢復舊觀,而在挖掘舊有記憶與技藝,使之發展成為地方性的文化產業,並重建社區與鹽場的新關係。

根據鹽光的規劃,九十三年度的工作包括地方文化館的前置評量及蒐藏研究工作。九十四年到九十五年的工作包括:將舊鹽場辦公室規劃為主題展示館;儲藏室改為典藏室;維修室改為特展室;廣場改設煎熬鹽體驗區及社區文化體驗區。此外,鹽堆要復舊,做為鹽斤野積場地,並闢建停車場及親水遊息設施、兒童遊樂場,鹽田及鐵道也將復育及復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