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彥玲:班級裡沒「壞」的小孩只有被「誤會」的小孩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沙報導。
點閱率:649

班級裡沒有「壞」的小孩,只有被「誤會」的小孩!安瀾國小全體老師與校長張秋沐昨天在講師陳彥玲的指導下,嘗試去化解師生間的這種「誤會」。

陳彥玲(專職媽媽;前台大醫院精神科研究員;擁有三個碩士學位、二項專門訓練)受邀到安瀾國小與全校教師一起進行「個案研討」。安瀾國小有一位讓老師覺得有些束手無策的小學生,因此學校傾出所有的教師,準備通力合作,一起帶好這名小朋友。

陳彥玲讓安瀾國小的教師剖析這一個案(小孩子)的學習行為,讓老師們透過紀錄、分析、討論,自己想出如何進行合作及利用社區資源,讓這名小孩子能有適性的教育。

她試著讓老師們知道,教了許多年書,踫到一個讓自己覺得棘手的孩子,問題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老師應該把這種機會當做是上天對自己的厚愛,因為有他的出現,才讓老師反省到,自己不能只有一套本事;一定要能跳出自己的既有框框,才能找出適合學生的方法。

以安瀾這名學生的例子而言,除了消極、被動等負面評價外;老師們在討論過程中,認為在透過輔導這名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可以讓自己在耐心、經驗上獲得成長。

在陳彥玲自己輔導過的個案中,她曾讓學校的老師組成一個團體,以針對一位生長在家暴環境中的小學生做個案輔導。起初,她不勉強小朋友進教室,但要求學生不要離開她的視線,或必須在他自己看得到老師的範圍內行動。辦露營時,學生不安份睡覺,就乾脆讓他守夜,保護大家;還得告訴他:這份工作只有你能做!(別人都累到不行了。)學生的媽媽擺夜市受到太保的勒索,讓他覺得有槍什麼都好解決。他們便請警察局少年隊幫忙,讓小朋友知道槍是什麼;穿戴防彈衣、鉛板是什麼滋味;從監視器看到囚犯的下場又是如何。透過各種形式,這名學生逐漸有了轉變。多年後,當他出現在校園時,他對母校的老師們說,他並沒有走上歪路;他有自己的成就,只要在他的地盤上,他可以照應老師!這個學生,是陳彥玲學生的學生;因為學生束手無策,做老師的便出馬主持這集體輔導的計畫。

陳彥玲表示,學生唸不下書,往往不是學生的錯。他認為現有的教材,並不適合每一個人;甚至只適合少數人;可能只適合當老師的!因此,在面對學生時,老師一定要跳出自己的框架;認清生命的本質;認清每一個學生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她表示,所謂專業,就是要:「開放自己的心胸,突破自己的限制。」

陳彥玲還點破智力測驗的迷思。她表示,智力的表現,只有十分之一可以被觀察。能被量化測量出來的,則是十分之一中的極小部分。因此,智商一百三十或三十,意義遠不如刻板印象所認知的那麼重要。國民教育是起源於普法戰爭之後,採用智力測驗只是為了做到挑選適合當兵作戰的學生,卻被沿用至今。團體智力測驗更是一名研究生為求畢業,為了偷懶而想出的點子。可想而知,智力測驗沒有那麼重要;它能測量出的部分,相對一個全人來說,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老師或家長都不必盲從。

陳彥玲要教師們從個案學生,找出對自己生命的正面意義。自我突破,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她說,一個學生的問題,並不是導師一個人的責任,應該像這次的聚會一樣,透過多位老師的力量,一起合作,找出可行的方式,讓學生接受,也讓自己成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