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合歡入侵繁衍金門生態保育面臨危機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從今年起,連續三年分年分期著手移除入侵外來種銀合歡,以確保金門原有植生環境。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將從今年開始,連續三年分年分期在東半島的園區範圍內執行「銀合歡清除試辦計畫」,希望藉由移除入侵能力強的外來種銀合歡,可以進一步保護金門本地原生植物應有的棲息環境。
金管處這項執行「銀合歡清除試辦計畫」,將從九十四年起至九十六年連續辦理三年,並觀察控制成效,作為未來長期努力的根據。這項計畫在今年度,主要先針對東半島園區內國家公園所養護的車道、步道兩側五公尺範圍內,開始實施清除。往後年度將繼續與相關單位協調,延伸清除範圍或逐步推展為區塊式全面清除。
金管處表示,藉由移除入侵能力強的外來種銀合歡,可以進一步保護金門本地原生植物應有的棲息環境。金管處並表示,近來,許多關心地區環境生態的登山民眾就反應,國家公園外包清潔人員在太武山步道及魯王墓周邊大規模砍伐林木,疑似破壞環境。經過查訪,管理處才瞭解,原來是管理處正在積極辦理外來種入侵植物銀合歡的移除工作。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銀合歡」原產於中美洲,是一種生長相當快速的小喬木。最早是由荷蘭人在四百年前引進台灣,雖然它的樹葉可供牲畜飼料,木材供作薪材,而根則有固結土壤、改良肥效的功能;但是因為其種子產量高,成長快速又欠缺天敵,造成大量蔓延,形成金門地區生態保育上相當棘手的問題。「銀合歡」如此快速的拓展,已經直接將原本屬於金門原生植物的棲息地佔據,並破壞生態平衡,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育。
金管處並指出,「銀合歡」已成為金門地區的優勢樹種,使金門的原生樹種的生長受到威脅,為了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金管處嘗試以最簡單的砍除方式,清除園區內的銀合歡,希望還給金門森林原來的面貌。
金管處擬定的清除計畫是採分年分期的方式,於每年開花期及果莢未成熟前進行砍除工作。而為了避免伐除後種子四處掉落,進入土壤累積成為種子庫,增加未來清理的時程及困難度,管理處因此要求清潔人員以人工砍除的方式,在根部附近切斷,並將果莢清理裝袋集中後,再擇適當地點予以銷燬。同時將利用雨季時在清除現場補植原生樹種,逐步復育金門原有生態。
金管處表示,因為今年是初步施作,所以暫時將範圍鎖定在東半島的太武山區、馬山區、山后楓香林區車道、步道兩側各五公尺的銀合歡。未來將依試辦成效,檢討改進並逐步擴大實施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