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藝術展專題》史上頭一遭金門碉堡藝術展世界都在看
幾乎可與戰爭劃上等號的軍事碉堡,竟然也可以是藝術?這正是去年九月縣府推出「金門碉堡藝術館」的最大特色,不但成功將戰地特質轉化為藝術與觀光新元素,為期五個月的展期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八十八萬人次參訪。
這項金門史上頭一遭的藝術展覽,讓世界級大師及金門十九所小學學童齊聚一堂共同創作,展覽還獲評為「二○○四台灣十大公辦好展覽」第二名,策展人蔡國強則榮獲「台灣薪藝獎|二○○四台灣最佳策展評選」等多項殊榮。
金門地處政治戰略的特殊位置,西元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徙至台,金門成為兩岸戰事的要衝位置。舉世聞名的「古寧頭戰役」(西元一九四九年)、「九三戰役」(西元一九五四年)、「八二三砲戰」(西元一九五八年)等重大戰役讓金門這彈丸之島風雲變色,讓「戰地金門」的形象根植國人的心中。
隨著國際情勢的改變和兩岸關係的和緩,金門戰地的角色也有著重大的轉圜,一九七九年中共在與美國建交之後結束砲打金門的動作,國共對峙態勢趨於和緩,金門始得掙脫戰爭的夢魘。一九八○年代開始,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旅遊,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實施了將近四十年的金門戰地政務宣告解除,一九九三年二月七日金門開放觀光,金門從此在政治、社會、經濟上均有大度的蛻變。
時至今日,儘管戰爭已遠離,但田野間到處依然可見的碉堡、反空降樁,村里巷道間此起彼落的防空砲洞夾雜著民房、祖厝四週斑駁可見各式反共標語、精神教育的語彙和歷史遺跡,卻依然活生生的撩起人們記憶不遠一段又一段戰地悲愴的史實。而這更是永遠無法抹滅的傷痕,並清楚的訴說著戰爭的可怕與悲慟。
戰爭對金門帶來永遠無法撫平的傷痛,但也留下大量的軍事設施,在今日軍事對峙和緩、戰備工事閒置之時,恰可以將其轉化為另一種資源,並配合「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等發展理念,讓這些戰爭之下的產物發展成獨具地區特色旅遊文化,也進一步提昇金門在世界藝術成就上的知名度,讓金門藉此向世界發聲,宣示金門的另一種新使命。
國際上有很多現代文化的著名展場都是由昔日的軍事要塞改造而成,例如,威尼斯雙年展利用了原來的海軍基地和軍火庫作為展覽場地。此外,文化和政治的衝突之地也常常成為當代藝術重大展覽的發源地,伊斯坦堡雙年展處於歐亞大陸的連接點;它更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歷史上衝突的焦點。而韓國的光州也因紀念一九八○年的「光州事件」而創辦了舉世聞名的雙年展。
為此縣府教育局自九十一年始提出規劃籌辦「金門碉堡藝術館」計畫,積極向行政院、國防部、金防部等單位商請釋出部份碉堡供金門多元開發使用,在獲得行政院等中央部會之肯定、認同與支持後,立即針對現有廢棄軍事碉堡、營區作計畫性調查評估作業,並逐步展開相關的規劃研究工作,歷經二年多來不間斷的場地會勘、申撥、協調再加上碉堡藝術理念的認同、經費的爭取等重重關卡,選定慈湖三角堡陣地、南山砲陣地、塔山砲堡、林庴古戰場、長寮重劃區等地,讓「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暨兒童展」終於在九十三年九月十一日順利開展。
「為金門人追求和平、遠離戰爭」是碉堡藝術館的計畫訴求,金門碉堡藝術館計畫在策展人蔡國強的力邀下,共獲歐、美、日、大陸、台、金等地計有譚盾、張永和、蔡明亮、吳東旺、李明維、李錫奇、王文志、林惺嶽、謝素梅、費大為、劉小東、曾力、沈遠、汪建偉、垠凌、銀波、姚謙、大崙尾工作團隊等共計十八位藝術家世界級音樂家、電影藝術家、裝置藝術家、平面藝術家、名策展藝術家的支持,針對碉堡特色和多元藝術的展現,曾前後多次抵金勘察場地、規劃展覽,在策劃期間即為展覽創下多項紀錄。
獲邀前來的十八位藝術家,經過實地勘察後,選擇最能表現作品的地點進行創作,其中,在三角堡陣地,汪建偉「軟目標」溫性訴求展現作品,沈遠在向對岸喊話的超大喇叭內設置了茶座;南山砲陣地,李錫奇以「戰爭賭和平」吸引觀眾驚豔的眼光,來自嘉義的藝術家王文志在碉堡上搭建十五公尺高的竹編砲彈藝術品供人賞、遊,姚謙在大樹下邀歌手和村民歌唱,銀波、垠凌也以別具風格的影視作品表現創作;在塔山砲堡、彈葯庫中,譚盾的「音樂視覺」展現、謝素梅的「透透氣」、「黃山」作品、大崙尾工作隊也在碉堡裡展現兩岸起義與叛逃的歷史荒謬,另外還有旅美電影新銳吳東旺的「投降」;而在林厝古戰場、長寮等地區,有蔡明亮導演等人的舞台劇表演、電影播放,更有國際名建築師張永和「一分為二」的作品等,而文化局內也設置草圖展讓民眾一窺展覽全貌。
而展覽中在地的參與也是重要的主軸,縣府也邀請地區十九所小學共同創作參與碉堡藝術館的首展活動,各校也利用暑假時間,珍惜大師送藝術到金門的良好時機,在活動中經過大師的藝術指導落實藝術教育,也為開展國際視野做十分良好的示範。並讓原本只具有攻擊作戰意義的碉堡,透過綜合藝術的展演,表現出獨特的文化藝術。
而在整個策劃過程中,雖然面臨經費、交通、展場等問題,但最後也在各界的支持下,順利展開,在開展前也於七月底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草圖展,吸引媒體爭相報導,為展覽活動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