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何氏開基始祖墓陳坑羊角穴別具一格
「羊角穴」距離何浦國小約六公里,位在陳坑,但卻是金門浦邊何氏宗親會的墓園。何氏在金門的開基始祖是何孝慈,他於元代來到金門島謀生,看上了陳坑羊角穴的風水,便定居在「東山」(今後盤),百年後則與妻子戴氏合葬於羊角穴。
何孝慈的墓是坐酉向卯(坐西向東;為旺丁旺財之局),附近有榕樹、桑樹交翠,青蔥繁茂,佳城鬱鬱。墓的左後方(西南)巍峨矗立了兩塊形似牴角的朝天之石,又安座一塊狀如羊頭的盤石;三石一組,天然生成,看起來就像是羊頭,且羊角刺天,崢嶸出奇,讓人佩服穴中人的慧眼獨具。如今,其上刻有「羊角石穴」、「何界」等文字。
這處風水穴,當年差一點被炸碎變成建築碉堡的石材,後來經何氏宗親何肅牆、何克汀等人與當時的金防部司令官尹俊溝通,才得以保留;軍方還在石上鐫上了「金門風景」、「羊角奇石」等石刻。
每年到了「清明」節氣,以何厝、浦邊為聚落的何氏宗親和散居四境的何姓子弟,便會派代表到何氏金門始祖的墓前祭掃。早年的這一趟祭祖之旅,據八十歲的何水仕回憶,必須驅騾趕馬或步行,由浦邊、中蘭、下蘭、小徑到陳坑,由於路途遙遠,必須擔鼎、擔灶、打柴而行;等祭祝完畢之後,便就地架起鍋,煮一頓大黃麵,吃飽了才循原路返回村里。
本周日(四月十日),何氏闔族男丁,援例在浦邊集結,再驅車前往陳坑;他們在墓前焚香禱告完畢後,便開始壓、挂墓紙,活動進行的同時,還由一名宗長將何氏源流解說一遍。這一段何氏的歷史,若要從頭說起,可以溯向黃帝或周朝;他們則是從唐代何氏的開閩始祖講到金門的開基祖。
何氏的金門始祖(第一世)是何孝慈,字仲叔。從民國八十年重修的︽廬江何氏族譜︾可知:何孝慈的父親何添清為「東澳(廈門何厝)」的開基祖。何添清在元朝時曾任大理寺評事,後移居同安縣嘉禾(今之廈門)。何孝慈為何添清的第二子,他到金門後,育有五子。其中,次子何永立是何厝何氏的開基祖;三子何時敏則遷往東澳「何山」定居。每年祭祖,金門及東澳的何氏後裔,都會到羊角穴來省墓。從東澳到金門必須乘船,有一年,因為船身太小,被狂風吹翻,溺死三十六人;從此,東澳與金門逐漸疏於往來,最後就不再有聯絡。
何氏的「開閩鼻祖」是唐代的何衍,字德別,諡「忠竭」。他在唐昭宗、僖宗年間定閩開漳,授「安撫節度使」,到了宋代,還被敕封「輔國將軍」並從祀於漳州的「聖王廟」。
何衍別號是「嗣韓」,正好可以說明何姓的由來。何氏淵源於韓姓。據︽滇陽水木記︾所載,韓氏的先人韓瑊在周朝末年在韓國與韓非共秉國政,曾諫阻韓王向秦國稱臣不被採納,於便居林泉,擺渡為生。後來,秦始皇在「博浪沙(地名)」被暗殺未遂,遷怒六國公子。秦吏暗中探訪,問到韓瑊的姓字。當時天冷水寒,韓瑊不疑有他,因寒與韓同音,韓瑊便指著河水,說那就是他的姓。他的意思是自己姓韓,但秦吏想不明白,繼續追問;韓瑊靈光一閃,便說他的姓是從人字旁的何字。過後,韓瑊驚覺到一個「何」字,竟讓全家免於血光之禍,真可以說是上天的啟示,便真的將一家人的韓姓改為何姓;後世並逐漸在廬江(即今安徽省合肥縣南方的廬江縣)繁衍茁壯。到了前清時期,何氏曾經名列全國五大姓氏,僅次于陳、林、張、黃。在臺灣,何姓則名列廿六個大姓之一。
民國六十九年,金門縣浦邊何氏族宗親會編成︽廬江何氏族譜︾,何應欽將軍在序文中寫道:「宗族之分為萬殊,其始則出於一本,故吾人講親親必重宗族::::,支派雖分,篤親勿替,信乎民德歸厚之義也。」他還期勉何氏族人:「為民族盡大孝,為國家盡大忠」。
清明期間,金門何氏宗親會理事長何應松與闔族代表在羊角穴掃墓,並回顧這一段歷史源流,他們對祖先的智慧感到光榮。木有根,水有源,同祖同宗就是同根同源,近年來金門何氏與廈門何氏兩支血緣又重新聚在一起,未來,他們將邀請廈門何氏讓祭祖的航班重先啟航。從何孝慈在金門開基至今,何氏在金門已歷二十四世,他們期盼同宗同氣皆能互助合群、敦親睦族、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