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海珠堂」修護過程未顧及風格頗有遺珠之憾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864
字型大小:

民俗村內的「海珠堂」是清代金門建築中的傑作,民國以後歷經兩次整修,保住了風貌。海珠堂裡裡外外有許多嵌字聯,是該建築的一大特色,例如「海閣;珠簾」或「海曙;珠光」等,但這一特色,在修繕過程中,並沒有被完全被恢復或發揚。

金沙鎮山后中堡的民俗文化村在清光緒年間費時二十五年的時間才完成,在風水上,民俗村被稱為「五虎回頭穴」,「虎嘴」位於牌坊處,做吞日狀。在早期,民俗村是宜於觀日的佳處。

海珠堂為民俗村的「十八間」之一,正廳的︿海珠﹀匾額上有如下的內容:「明玉司馬搆斯堂也,背擁西山,峰巒遶舍;面臨東海,波濤到門;日月升恒,朝夕在戶。憑欄望之,宛如滄海懸珠,洵壯觀也::::。」

海珠堂等十八間為王國珍、王敬祥父子鳩工興建,匾中的「明玉」就是王國珍的字。由︿海珠﹀匾還可以知道,在堪輿家眼中,海珠堂在風水地理範疇中,屬「獅子弄毬」穴。在往昔,若由海珠堂倚欄而望,可以看到日升月恆映照於海上的壯觀景象。

海珠堂由於地位特殊,所以堂名海珠;既名海珠,裡裡外外的對聯,便都嵌有海珠兩字。金門縣旅遊發展協會秘書長楊再平認為海珠堂的修護已經算是佳作,卻未能完全顧及到嵌字聯的風格,有點可惜,若能將對聯恢復(或再製)成嵌字聯,將會使海珠堂更具特色。

海珠堂的建成是在清光緒二十六年,由王國珍父子出資興建;第一次整修是在民國六十八年,由金門縣政府負責重修;第二次是八十九年,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重新修護。整修後的海珠堂,空間格局包括門廳、天井、天井左右兩邊的「前櫸頭(閣樓)」、魚池(風水池)、軒亭、軒亭兩邊的左右「後櫸頭」、子孫巷、正廳、正廳兩邊的左右「偏房」。

門廳上有︿太原﹀匾額。門廳的雙推木門上則有「海屋;珠堂」的對子。門廳的左、右圓窗上的壁堵有「海為屏;珠照座」的對子。門廳的「對看堵」有「海山新氣象;珠樹舊家風」的對子。前櫸頭正面的木門為:「海閣;珠簾」,側面的對看木門為「青雲;白璧」。魚池兩邊對看堵上的雙推門扇、門牆及門匾上對子則有:「海晏;珠明」、「海曙;珠光」、「器維求舊;學尚知新」、「博古通今;珠玉學堂」、「雨過琴書潤;風來筆硯香」。軒庭兩柱的對聯為:「澥晏河清安素志;珠聯璧合壯奇觀」。左、右後櫸頭的雙推門扇上的對子有「秋月;春風」、「三省;九思」。子孫巷通往戶外的雙推門扇則是「舜日;堯天」、「孟義;孔仁」。正廳內有「海闊天高氣象;珠圓玉潤襟懷」。左、右廂房的門上則有「修身;養性」、「鵬程;壯志」兩對。

以上對聯中,有些嵌有海珠,有些則非,有些只有下聯嵌上「珠」字,上聯則未嵌,似乎不是本來面目。其中「澥宴河清」中的澥字為「伸入陸地的海」,是海的別名;「海晏河清」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典故,若澥、海同義,用海字似乎比澥字好,因為這樣就可以形成海珠的嵌字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