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水廠建請水利署在政策與經費上支持金門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金城報導。
點閱率:640

金門地區因受地形、氣候等天然條件之限制,水源常不足以應付用水需求,加上遭受農業與畜牧污染,造成水源水質不佳,淨水處理之難度高,自來水水質常遭民眾詬病。金門自來水廠廠長翁自保昨日在經濟部水利署、研發會官員抵金視察時,就建議能借助水利署的技術與經驗及人力資源辦理海水淡化廠增擴建計畫;從大陸以海底管線之方式引進潔淨水源,並以海底管線之方式供水,以有效解決金門地區缺水及水質不佳之問題;同時建請水利署調撥經費以補助修復大小金門海底管線漏水,避免造成小金門地區民生用水之短缺。

水廠廠長翁自保昨日在會議中針對金門地區「水資源整體開發計畫」及「公共給水系統改善工程」提出五項建議,希望中央在政策及經費上大力支持。

他指出,地區政府為達到照顧離島居民之目標,行政院於新十大建設之「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中,預定於金門辦理海水淡化廠增擴建計畫,並以促參方式採保價保量原則進行,但因金門縣政府目前之技術、經驗及人力等資源較為不足,尚難膺此重任,故建請水利署比照目前下湖人工湖工程之方式,由水利署負責工程的執行,俾利計劃之推動。另關於海水淡化廠後續之增擴建計畫,建請水利署將大金門海水淡化廠一期工程改善與二期擴建及小金門海水淡化廠之增建計畫一併辦理,以增加其產能、經濟規模及促參之誘因,並考量地區未來之發展及其經濟效益,來達到離島地區供水改善之目標。

金門地區之湖庫水源毗鄰住宅區,致受污染嚴重,水質呈優氧化狀態,另地區四面臨海,部份湖庫受海水入滲影響,呈鹽化現象,絕大多數湖庫之水源水質均無法符合現行法規,依法不得作為自來水水源;且目前地區地下水超抽嚴重,未來亟需尋求替代水源,減抽地下水,以避免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水鹽化,此部分之問題請於供需分析及規劃時納入參考審慎考量,另為有效解決金門地區缺水及水質不佳之問題,最根本解決辦法為從境外引進潔淨水源,並從大陸以海底管線之方式供水,最為經濟可行,另查「水」為貨物之一種,金門已實施小三通,開放大陸貨物進口五千餘項,基於民生考量,建請同意辦理。

水廠目前利用大小金門海底管線每日輸送1,000噸至小金門地區,自93年10月監測至今發現疑似管線漏水,研判91年臨時修復之管線已發生嚴重漏水,為緊急修復該管線,避免造成小金門地區民生用水之短缺,於93年12月提送修復計畫報請水利署協助撥補經費,計新台幣0.88億元,前開方案業獲水利署首肯,惟水利署因年度內無相關預算支應無法補助,但為避免影響小金門地區之供水,仍懇請水利署調撥經費予以補助緊急修復。

本縣之金沙、金湖鎮及烈嶼鄉等引用地面水為自來水原水之鄉鎮,長期以來因地理環境因素,原水污染未能有效改善,其飲用水水質不佳,近年來一直是媒體追逐報導的焦點,引致地區民眾對自來水質產生信心危機,亦使政府施政遭受質疑。本縣雖在新十大建設編列經費計畫興建高級淨水處理廠一座,但需在98年始能啟用,為因應過度期間提供該地區優質飲水,以比照澎湖及本縣小金門模式在各村里廣設「高級處理水定點供水站」,採取「飲」「用」分離作法,可以解決眼前問題,建請水利署今年補助設置所需經費2,500萬元。

由於金門地區原水之污染及特性,尤其在夏季枯水時期,各淨水場之功能難以發揮及掌控,常使出水品質超出飲用水標準,去年經環保署抽測結果,以本縣不合比率(為3.44%)最高,不合格項目包括:濁度、色度、總三鹵甲烷、錳、氯鹽、氨氮、總溶解固體量、自由有效餘氯及PH值等,尤以加氯後衍生之「總三鹵甲烷」及「色度」問題最為嚴重。究其原因除了來自於難以改善的「原水特性」之外,經檢討在「加藥管理」及「單元設施」亦出了問題,皆急需改善。在「加藥管理」方面,目前三淨水場之加藥設備均非自動化,故需全面更新為自動化加藥系統(含液氯改為次氯酸鈉加藥系統),三場共需990萬元;在單元設施方面,慢濾池之濾砂、濾石及濾磚皆已積泥老化,歷經多年之運轉,至今尚未更換過,三場共有十四池,每池之濾材更新費用約需150萬元,共需2,100萬元,而快濾池設備亦老化漏砂,功能容量無法發揮,且操作不便而不合時宜,須檢討更新,三場共需1,670萬元。以上加藥設備改善、慢濾池濾材更新、及快濾池功能改善,共需經費為4,760萬元,建請水利署補助所需經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