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娘深情守護浯坑大宅院走過近八十載滄桑
金沙鎮「浯坑一號」是一棟高牆環峙的大宅院,在四圍繞行一匝,大約要走上兩百步(每步約五、六十公分)。院內的洋樓含寮房、倉庫等附屬建物,約有三十幾間。浯坑大宅院建於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裡頭仍保留民國初期的各種民生器具和農具,還有不少是南洋的舶來品。
洋樓的女主人是黃漢娘(黃漢仔),今年已經八十五歲。她十七歲嫁給鄭天降(已故數年),先後在這一所大宅院中長住了兩次。第一次是在新婚之後,與夫家的女眷、婢女們共處了十三年。在這一段日子中,鄭家的男子們都因為「逃日本」(日據時期,走避日軍強迫拉夫服役),投奔到印尼(印度尼西亞)的勿里洞島(Belitung),宅中只剩下十幾個女人家。在日據時期,鄭家的男人們無法透過僑匯養家,鄭家的女人們過得很辛苦。黃漢娘才過門十幾天,就與丈夫雁影分飛十七載,過著種菜、吃番薯的日子;由於太過操勞,有一個眼睛竟暴裂失明。
亂離十三年後,黃漢娘與鄭天降破鏡重圓,在大宅院中生下大女兒鄭翠紅,不久,他們帶著六月大,仍然幼嫩的長珠共赴異國。黃漢娘在印尼二十一年,陸續生下四子三女,總共八個孩子,但卻有一子早夭。其後,因印尼發生排華暴亂,黃漢娘與孩子們便回到臺金地區定居。黃漢娘回到大宅院長住,直到婆婆黃憶過世多年,才到臺灣與兒孫們同住。她戶籍仍設金門,時時回返浯坑照料祖業。每年清明時節,她都會返金祭祖及獻紙(挂墓紙)。
黃漢娘的孩子們就是金城「三犬」西餐廳的創始者。民國六十八年,黃漢娘的第三子鄭福財(五十二歲)與同胞兄弟創立了「三犬」。當初,縣府工商主管部門認為三犬的名字怪異,原本不肯核准;鄭福財只好提出解釋,強調犬就是「忠義」的代名詞,終於說服了縣府。鄭福財表示,他於七十二年遷台,把三犬頂讓給買主;新的經營者後來仍維持原有的裝潢三十多年。他說:當初以三犬為名,除了希望生意「旺旺旺(汪汪汪)」之外,還希望以較為另類的名稱,引發消費者的好奇心。店內的裝潢,走的是具有黑白強烈對比的「嬉皮」風格;店內的嬉皮客海報如貓王(Elvis Presley;艾維斯普里斯萊)、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等,是臺灣地區同類餐廳中蒐集最齊全的。
浯坑大宅院中除了洋樓外,還一棟斜頂的樓房;院內另外還有一些建材,顯示當年在牆垣之中,陸續有其他建物要興建,但卻因故停擺。洋樓有兩層,共有廳舍八間。正立面有天使、獅子等雕刻。樓上有五個拱門;樓下有九個。建築風格與金門同期興建的洋樓頗為一致,但洋樓的迴廊與倉廩、寮房相通,裡頭有儲糧用的陶缸、鐵製的行李箱、麥梳、白色的尿斗:::等古式的民生器具及農具。洋樓的房間內有印尼進口的大鐵床、有古老的精雕大櫥櫃、吊籃。置身其間,宛如一個小小的私人博物館。院內有一口井,還有樹齡超過五十的玉蘭、花齡超過二十歲的紅玫瑰;其他柚木等樹或盆栽,當年大多是由鄭福財的叔公從廈門引進的,但因乏人照料,大多已經移除。
這棟洋樓和宅院,已經歷經四、五次的整修;包括抓漏、換瓦、修牆等。最近,黃漢娘、鄭福財母子又敦請親家公洪清木(鄭福財的岳丈)率吳建南、王建良、王水建等工匠,整治庭院及場埕。
浯坑大宅院是鄭家在南洋創業有成的見證。鄭家最早到南洋打拚的人是鄭古懷(日據時期死於金門),他就是鄭福財的曾祖父。鄭古懷的兒子們繼承父志,在南洋經商有成;其中一子為鄭樹擺,三十四歲時就英年早逝。鄭樹擺的兒子為鄭天降和鄭森榮。鄭氏一家的後人,大多散居南洋,只有黃漢娘和鄭福財母子與小叔鄭森榮(八十五歲)一家在金門守護著祖業。黃漢娘十分珍惜先人的成就,在她的倡議下,小叔和子女們紛紛為老宅的修繕貢獻心力。
王漢仔的兒女中,唯一在浯坑大宅院中出生的是鄭翠紅,自從嫁給印尼人後,一直定居在印尼;其餘在印尼出生的兒女,最後卻都回到了臺金。生於此而長於彼;生於彼而長於此,人生如戲,一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