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楷模翁啟振用最大努力贏得各界肯定
金門日報社的翁啟振獲選為模範勞工。六十歲的他,民國五十二年就進金門日報社服務。他從鑄字房的工作做起,活到老學到老,從活版印刷走入平版印刷,再進化到電腦化的新時代,一直沒有被時代變遷的洪流給沖刷掉。
翁啟振剛到金門日報社時,報社的設備是極為簡陋的,連電都沒有。翁啟振在地底下的鑄字房工作,每天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十點。每天,要先把昨夜排好的鉛字回收,然後才以手搖的方式做鑄字的工作;每個字還得用手工磨平。早期因為設備原始,鉛字不夠,所有用過的鉛字都必須回收使用,報紙字跡也會比較模糊。後來有了自動鑄字機,鉛字用過一次即丟,字跡就清晰而美觀多了。(如今,報社的排版印刷已經電腦化,鉛字及活版印刷的時代已經結束。)
由於沒有電燈,上班第一件事要先把「土油燈(媒油燈;繃燈)」點亮。繃燈是租來的,時常要送回金城維修,而且要點很多盞;每點一盞都要使勁打氣,常常打得手頭酸麻。
當年報社出入口的聯外道路原本是土路,遇雨就泥濘不堪;當所有員工都投入清理、掃水時,社長也不落人後,會穿著短褲加入他們。看到社長穿著白色短褲,被水波及,大家會吃吃發笑::::。
早年報社只有三十多人。每天下午四點,社長、記者們會為員工開堂授課,內容包括︽古文觀止︾、︽論語︾、英語等。前後任社長曾文偉、謝海濤都曾親自講解。謝海濤特重論語,他強調︽論語︾在做人處世上可以發揮的功效。
英語是由李思炎所指導的,他把一些常用的字彙編成口訣。翁啟振還記得「點頭yes,搖頭no。踢球football,開門open the door。來是come,去是go」唸起來很順口,也很好玩。
︽金門日報︾還有個孿生兄弟叫︽正氣中華報︾,那個版面是專對軍中發行的,發行期間禁止攜帶出境,以免機密外洩。
隨著時局遷移,翁啟振由「鑄字房」轉入「什件房」,工作性質從鑄字轉為排字,最後則是打字。「鑄字房」和「什件房」現在已經成為歷史,他現在是在編輯部的電腦室。從鉛字到電腦字,這種變化對翁啟振來說,過渡時期並不輕鬆;當年的同事不願折磨自己,不是退休就是更換跑道,只有他通過電腦打字的檢測,取得證照,並留在原來的崗位上繼續努力。這也是他晚上工作,白天努力進修的成果。
過去,報社的員工吃在金門日報,住在金門日報,一起工作、讀書、運動。報社像軍營也像家庭,與今日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翁啟振在這裡工作、學習、成家、成熟,接著又將退休。他已經用最大的努力,證明對工作的熱誠,也見證了報社的歷史。這裡有許許多多的回憶,可以留待退休之後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