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廠將委請專家調查水庫藻類含量
針對外界關注的環保署於日前公布指出本縣部份水庫出現微囊藻蹤跡之情事,自來水廠昨日發佈新聞稿指出,為確保飲水安全,未來該廠將委請藻類專家針對金門各水庫進行藻類及藻毒之調查研究,以建立充足的藻類資料庫,此外也將廣設加水站,方便民眾取水。
自來水廠表示,環保署檢驗所於今年二月份針對國內37座水庫進行微囊藻之調查,雖於14座水庫發現微囊藻,但並未檢測出有任何一原水水樣含有微囊藻毒,外界擔心微囊藻死亡會釋出毒素,危害飲水安全,環保署亦據其研究報告表示,因釋出之藻毒會被水中微生物分解,此即是雖出現微囊藻而無藻毒之原因。
目前該廠所屬處理地面水的三座淨水場,包括金沙鎮的榮湖淨水場,金湖鎮的太湖淨水場及烈嶼鄉的紅山淨水場,其淨水程序皆有「慢濾池」單元,該單元是地區處理地面水之特有淨水設施,其功能主要在藉由生物濾膜的複雜生化作用,將有機物(亦包括相關的有機藻毒)分解,可說是一有效的藻毒過濾屏障。
至於金湖鎮民在本報言論廣場所撰一文,對微囊藻之見解頗為深入,將作為該廠淨水方向之參考,不過其中所述及有關加氯過程將造成微囊藻毒素之濃度增加,與氯會形成大量的三鹵甲烷之說,仍有待探討。
水廠強調,雖說水廠因淨水需要之加氯過程,並不能保證藻毒濃度降至安全範圍,但藉由氯之強力氧化作用,則足以破壞藻毒複雜的化學結構,再說三鹵甲烷之生成機制,主要以有機物為先質,而金門湖庫之有機質含量甚高,此類高濃度物質才是三鹵甲烷生成的主要來源,而依藻毒結構判斷,它遭受破壞後生成三鹵甲烷之潛勢並不高,況且若有,而其濃度亦不高,比起湖庫有機質污染濃度,其貢獻三鹵甲烷之生成,可說微不足道。
水廠表示,雖然目前對微囊藻毒在淨水過程之釋出機構尚未完全明瞭,有效防制之研究報導亦甚缺乏,而環保署於此次調查雖未檢測出微囊藻毒,且飲用水環保法規尚未針對此項訂出標準,但該廠對此事件非常重視,除了加強探討淨水過程藻毒之生成機構,以對問題有所掌握之外,亦提出未來因應對策,以確保飲水安全。
自來水廠廠長翁自保表示,為確保飲水安全,未來該廠對藻毒之因應對策,包括委請藻類專家針對金門各水庫及各淨水場進行藻類及藻毒之調查研究,亦將建置並提昇自有檢驗室之藻類觀察設備及研究能力,以建立充足的藻類資料庫,作為未來水資源政策擬訂及淨水流程設計之參考;亦已規劃擴建太湖淨水場為設計日產4萬噸優質水之高級淨水處理場,目前正進行模場委託試驗,預定98年完工產水;除此,該廠已在烈嶼鄉設置乙座高級處理場及六處加水站,近期啟用,不久亦將陸續在金沙鎮及金湖鎮增設定點供水站,以擴大提供優質飲水予使用地面湖庫之鄉鎮地區。
翁自保說,由於金門地區目前並無足夠的替代飲用水源,西半島之地下水又已超抽,故在有限的水資源之下,地面湖庫水源仍應繼續供應民生用水,民眾若因藻毒事件而對飲水失去信心,仍可至本廠所設之加水站提取優質飲水,未來該廠亦將廣設加水站,以方便民眾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