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深入浯江溪口金管處引領大小朋友一探潮間帶之美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金城報導。
點閱率:527

你知道嗎?紅樹林是最好的防波堤;軌條砦是許多生物共同的家;海蟑螂不是蟑螂;藤壺可是最原始的螃蟹;彈塗魚是唯一會離開海水的魚。

在昨日由國家公園金門管理處主辦的「金門潮間帶之旅」活動,王力平、李榮祥二位講師,詳細的為大小朋友們介紹金門潮間帶的生物世界,稍後並帶領大家實地前往浯江溪口,讓大夥充份瞭解到金門潮間帶之美。

活動於昨午一時三十分在國家公園金門管理處展開。金管處表示,金門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資源,在各個海岸潮間帶,散佈著各種貝類、螃蟹、鳥類、彈塗魚及海濱植物,為了生存,這些生物演化出許多適應的策略與方法,讓潮間帶充滿多樣性以及趣味性,值得大家欣賞與學習。因此,金管處特別舉辦是項活動,希望藉由室內幻燈片的解說,以及戶外分組的觀察,帶領民眾一窺金門潮間帶豐富的生態資源。

王力平首先說明潮間帶的意義與特色,他表示,潮間帶係指海岸地區受到潮水漲退潮影響的範圍,從大潮的高潮線至低潮線之間的範圍。而潮汐則是海水每十二小時二十五分二十四秒上升下降一次的過程,是一種具有週期性的海水升降運動。

為何會有潮汐呢?王力平指出,海面因受到月球、太陽引力與地球公轉所產生離心力不平衡,就會出現高低起伏,亦即潮汐現象。

王力平說,金門的海岸分為沙岸、岩岸二種,其中,沙岸又可分為沙岸、泥岸。沙岸是金門最主要的海岸類型,最大的沙岸就屬綿延不斷的料羅灣。泥岸主要分布在浯江溪口、古寧頭慈湖。泥岸因富含有機質,成為生物多樣性極高的環境,螃蟹、紅樹林隨處可見。

王力平也介紹地區潮間帶的動植物,包括:馬鞍藤、黃花磯松(以小金門將軍廟、浦邊為多)、水筆仔、蔓荊、濱刺麥、番杏、待霄花、海葵(軌條砦上常可看到)、石鱉(散見岩石海岸)、蛤蜊(存在於沙岸)、海蜷(俗稱燒酒螺)、海蟑螂(峰上、慈堤石縫中)、龜爪(金門稱佛手)、藤壺、寄居蟹、毛帶蟹、招潮蟹、和尚蟹、彈塗魚等等。

他也建議有興趣前往潮間帶觀察生物的朋友,要記得事先查閱潮汐表,再決定前往觀察的時間;另外,小鏟子、雨鞋、望遠鏡、板凳,都是不可或缺的隨身物品,它們可以讓你在潮間帶悠遊一整個下午。

稍後,大小朋友在主辦單位安排下,前往地區著名潮間帶浯江溪口一探究竟,「好美的貝殼喔!」、「有招潮蟹耶!」、「有螃蟹ㄚ!」,一路上,大小朋友驚呼聲不斷,也為午後僻靜的浯江溪口,帶來一陣又一陣的盈盈笑語。

擔任授課的王力平,曾於九十二年度接受金管處的委託進行金門潮間帶生態的拍攝與寫作工作,這次的室內課即是他近年來對金門潮間帶觀察與拍攝的心得分享。而負責帶引大家前往潮間帶,做詳細解說的李榮祥,則是「台灣賞蟹情報」(大樹出版社)乙書的作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