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張校資頂上功夫了得
三十六年前,上海流行的髮式,金門也能亦步亦趨。在沙美老街從事理髮、雕型的張校資,做這行已經五十餘年,至今仍樂此不疲。在他的店中,保存著一九六九年,上海最新流行的髮型圖樣,不論是「羅馬型」、「三星型」或「美術型」,他都在行。
張校資表示,早期人們對於理髮比較講究,若雕型(設計)做得不好,客人是會講話的。現代人對髮型就比較馬虎,沒有那麼斤斤計較。
張校資於高一時輟學去當學徒,做了三年四個月,又為師傅工作了一年才出師。按金門習俗,新生兒生下來第二十二天就要剃頭;當年讓他剃過頭的寶寶,如今已經五十多歲了,還是會來找他理髮,不愧是老少咸宜,一輩子的服務。
高中時,張校資的功課很好,但家境不好,只好輟學。他的父親是在油行當夥計,油行老闆見張校資的資質佳,想要栽培他;他怕恩情太重,要欠人家一輩子,不願接受,便跟著惠安師傅張閏水做了學徒。從為師傅煮飯、擔水、帶囝仔、洗毛巾做起;他一面打雜、一面學習;沒人時就對空練習,有人來就對頭實習。先練剃頭刀,再練剪刀,然後練手推剪,就連梳子也要練習;要不斷擺弄手勢,讓手指、手腕圓轉靈活,可以在任何角度來來去去。以右手持手推剪時,要以拇指為支點,控穩,其餘四根手指則要靈活敏捷;持剪刀則剛好相反,要以四指控穩,拇指則要敏捷。梳子要以左手三指執持,一樣得要求靈巧圓活。
張校資是一位認真的理髮師,連睡夢中都在思索怎麼雕型。曾經有人送他一幅一九六九年的︿最近流行美髮型﹀;上面印的十六種髮式,都難不倒他。當時流行的髮型有「羅馬型」、「美術型」、「三星型」、「美空型」、「空軍型」、「海軍型」、「飛箭型」、「火箭型」、「太保型」、「波浪型」、「圓型」::::等。
金門理髮業的顛峰是在民國六十幾年到七十幾年,除了一般客戶之外,張校資還有二十個連的軍中客戶,往往一天要趕四、五個連,理五百人,出動五、六位員工,仍得要熬到十一、二點才能休息,渾身癱軟。工作辛苦,卻備受禮遇,民國六十二年,他得到司令官所頒贈的「敬軍愛國」獎狀。當時,在軍中擔任理髮兵的阿兵哥,有些來自通都大邑,身懷奇技;他們閒暇時就投身在張校資的美麗理髮店中幫忙;張校資一方面聘僱他們,一方面又勤於向他們學習。這些人來自大江南北,有上海、廣東、浙江、蘇州、杭州、山東::::他們提供張校資很多技巧和靈感。
早年,張校資理一顆頭的代價約為五、六元,雖然生意興隆,但十二歲的弟弟罹患骨癌,一天要打一針,每一針要價五百八十到六百元,如此拖了四年,卻仍告不治。緊接著,他父親又一病十年;辛苦所得,都必須用來治病。在這個家庭中,還有兩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姐姐在九三砲戰和八二三砲戰兩次戰役之間被炸死;妹妹則送人撫養,還被帶到大陸去。手足之情,近年來才又得以重敘。
理髮業由平平無奇而興榮而達於極盛,又由盛而衰,由炎而涼、由榮而枯,但張校資的手藝仍延續不廢。他表示,從一開始拿起手推剪,他就認定這是一種服務工作。髮式雖然有型,但沒有一個頭顱是一模一樣的,客人想要怎樣,就要用技術去滿足他們的個別需要;做不到或做不好,就是工夫還沒到家。五十年過去了,他覺得因為有這份理髮的工作,才能讓他日子過得很輕鬆;只要有一天沒有動剪為人理髮,反而覺得不自在。
年輕時唸書比別人好,但沒有機會做官或做老師::::,他自認自己註定要吃理髮這行飯的。做這份工作,讓他可以自食其力,問心無愧,沒有怨嘆。他今年已經七十歲了,還能繼續為人理髮,而且還有老顧客時時上門,這樣就讓他覺得很滿足了。
張校資靠理髮養育了八名子女,除了長女自幼隨著他一起工作外,七餘都培養到大專畢業,長子還自己開設了晶研科技公司,讓他感到欣慰。他認為,無論從事任何工作,都應該把專業和服務擺在第一,才會有成就和收穫,不能把賺錢擺在第一。他有一套自己信守的處事規範,那就是:「愛國,忠忠貞貞。敬鄉,敦敦睦睦。侍親,孝孝順順。持家,勤勤儉儉。為人,堂堂正正。接物,誠誠懇懇。執事,兢兢業業。求知,切切實實。生活,樸樸素素。休閒,輕輕鬆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