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會舉辦兩性平權專題講座邀請專家開講

婦女會舉辦兩性平權專題講座邀請專家開講
金門地區一年有七十幾起家庭暴力案件,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曾經有受到家庭暴力的經驗。臺灣(包括金門)不會低於這個比例。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受暴者有權離開暴力環境,不須感到羞恥與自責!家暴是一種「長期性的循環」,會再三發生,受暴者應該要打「一一三」求助,不要誤以為只是一時的,否則可能是死路一條。大人施暴,小孩也會從旁學習或直接「拷貝」,造成惡性循環;還會影響兒童的智力。
金門縣婦女會昨天在社福館舉辦「金門縣婦女兩性平權專題講座暨休閒文康服務活動」。紀惠容以︿遠離暴風圈|家庭暴力防與治﹀為金城、金沙、金湖、金寧等四鄉鎮的婦女開設專題講座,受邀的婦女六百六十人。婦女會理事長陳麗玉、總幹事陳麗珠、福建省政府委員高丹華都是聽眾。
金門縣政府社會局長張金成表示,金門地區有一千一百多位「外籍新娘(含七百位大陸新娘)」,人口結構日漸改變,家暴發生的數字也年年增加。過去的社會是男人高高在上,現在則是走向女男平等,希望婦女多了解與兩性平權有關的觀念和法律,避免淪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紀惠容表示,家庭暴力並不只是「肢體虐待」,還包括「言語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包括把受害者當成「空氣」,刻意加以忽略。性虐待則讓受害者難以啟齒。
受暴者所受的傷害包括:身體創傷(內傷、身體虛弱、頭痛、器官毀損等)、心理創傷(自卑、無助、低自信、無自我、憤怒,導致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人際關係變差(不敢與異性交往、不信任他人、社交畏懼等),還可能罹患「PTSD創傷後壓力失調症」(情緒失調、身體形式失調、睡眠和食慾失調等)。
家庭暴力存在於社會階層,國外有總統打老婆,國內有外交官打老婆。施暴者特質包括:「大男人主義」、「本身來自家庭暴力家庭」、「善妒、易猜忌、控制慾、佔有慾強」、「酗酒、嗑藥或賭博」、「挫折忍耐度低、情緒控制力低、外在壓力高」、「變態的人格特質」、「有外遇者」、「習慣用暴力解決事情」、「失業」、「自卑低自信、人際關係不良」、「自我期許高,挫折忍受度低」。
受暴者之所以不離開施暴者,可能是基於以下因素:經濟、子女、支持系統缺乏(勸合不勸離)、宿命觀或宗教觀、期待施虐者改變、習得無助感(受暴成習)、施虐者恐嚇威脅、擔心社會歧視。
由於家暴有「施暴期、蜜月期、平靜期、壓力累積期」,往往讓受在蜜月期時,期待施暴者改變,結果可能是死路一條。
紀惠容表示,受暴者絕對有權為維護自身安全,離開暴力環境;可聲請保護令保護自己、子女或其他家人;可對施暴者的傷害行為提刑事告訴;可請求民事裁判離婚;可向施暴者請求賠償。
受暴者求助的管道包括:警政單位(警察所)、司法單位(法院、地檢署)、社政單位(113家庭暴力防治中心)、醫療單位、學校單位。
︽家暴防治法︾保護的對象很廣,包括:配偶或前配偶;現有或曾為事實上之夫妻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者;現為或曾為四等親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社會對受暴婦女可能會有一個迷思,以為只要願意就可以隨時離開,其實卻未必如此,最好透過求助管道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