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來論》深耕密植.華麗豐收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407

──慶賀金門縣文化局一週年感言

清夏輕陽,信步在文化局廣場前的花圃步道,每次都有所感,也躇躊不已。原本,這幾畦花圃,因為乏人照護,簡直是敗絮殘柳,亂石雜陳,又髒又亂,忝為文化單位的門面,的確令人有夠汗顏,心想這麼一個重要的文化場域,門面卻任其飄零敗壞,如何侈言建設文化金門呢?又那能釋放出文化幽香,吸引鄉親讀者上門呢?因此,橫下心來,僱工將花圃徹頭徹尾的整飭打理了一番,如今,這幾片花圃終於盛燦綻放了,雖然算不得是花團錦簇,綠意盎然,不過,至少是大大的改觀了,翹盼已久的場景也有了,民眾路過環島北路至少不會再蹙眉了。有一位詩人曾經寫道:激流怎能為倒影塑像?就如同要在堅硬的泥土上植根一樣,是很難,但並不是絕對不可能。文化局這一滌舊生新的景觀改造,證明可以塑像,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也證明了老店照樣可以發光發熱,再生風采。

文化局是在去年七月一日升格成立的,它的成立彰顯了李縣長對文化的重視,也是他「文化金門」施政理念的進一步舖陳,這在金門文化建設進程上,是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個人是在2003年4月16日奉命先接掌虛懸已久的文化中心主任一職的,並且在翌年銜命擔任首任的文化局長,將近一年來,兢兢業業,幸無隕越。接任以來,除了承命為家鄉多辦一些優質的藝文活動外,個人一直不斷的思索如何創新突破,彰顯金門的文化特質,在這個責任心的驅使下,個人雖然還不像周公一飯三吐哺,但也可以說是食不甘味,栓緊每一秒,蠟燭多頭燒,每日早出晚歸,說是在和時間拔河也不為過。

主要的理由是,之前的一段時間,地區在文化工作推動上有段真空期,再蹉跎不做,再任其空轉,那我們將很難向歷史交卷,植基於這個緣由,在歷史使命感,時代環境趨勢,及鄉親的殷切期盼下,個人是戒慎的摸石過河,親力親為,焚膏繼晷,勇敢的劈波斬浪「犁下去」!有人說世間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我想再加上一項文化局長也很苦,算是人間第四苦亦差可比擬,個人念茲在茲的,就是「以三年之艾,求七年之病」,很快的在這短期間內把以往的缺憾彌補上來,再苦也要硬撐下來,唯「勤勤酬知己」已矣。其實,能忙也是福份哩!「張弓沒有回頭箭」,有位政治人物不就說過,人生就是這樣,給你一個舞台,你就要表演,就要有成績。

但是要如何突破侷限,激發動力、振翼驅動呢?甚至又要如何克服金門的文化邊陲處境,打造金門的文化願景呢?

「有夢想,就有方向;有勇氣,就有力量」,思之再三,我決定要替金門的文化走向找出一條新路。因此,我構思了兩個大主軸:一是規劃以縣為思索主體的藝文推動方向,二是以金門的文化特質及開創特色為重點。以及兩大施政目標:一是「文化深耕」,另一是「文化宏揚」,在這兩個目標下,我又將之區分為近程的「培基固本」,中程的「耕耘發芽」,以及遠程的「開花結果」三個階段,也就是栽植期、耕耘期和發光期,當然,文化的建設,不是一蹴可及的,它必須長期的耕枟,成效也是慢慢顯現的。

為了推動此一植根計劃,我首先決定「移人之心」,不但要「向別人學」,也要「跟自己比」,我要求同仁們改變觀念,由「我們擁有什麼」轉變成為「我們能提供什麼」,主動積極的策辦,走出去,拉大格局,逆勢突圍,同仁們,可愛的義工朋友,甚或體制外的藝文界師友,因之忍受了我的摧辱磨折,在艱苦的環境中,賡續的替金門文化做深耕、延續、演繹的工作。

「築夢踏實,成就相隨」,在堅困而關鍵的轉折點上,文化局在去年一年間,交出了堪稱亮麗的成績單,幾次漂亮的出擊,都嬴得了各界的好評與肯定,甚至好幾個台灣縣市的文化同僚也不可置信的問我們是如何辦到的?名評論家李魁賢就曾在「新台灣」的專欄上寫道:有人不滿「移民」說話而以「出草」示威時,可曾看到金門朋友默默的在為金門文化建設而奉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教授也撰文推介金門的文化成果:雖小而大,令人驚艷。而這一年來,文化局的成效方面,犖犖大端的就有如下各項:包括多達一百二十一項的多元藝文展演活動,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項,可以說是「週週有展演」漪歟盛哉;文史書刊的出版更是燦然開展,平均每個月都有二至三本新書的印行,創造了新驚奇。

除外,像喧騰一整個月,花費小效果大的「文化藝術節」、以及影響深遠的「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暨「書香下鄉」巡迴校園與社區展覽;典藏書畫珍品下鄉巡迴展;老照片巡迴展,甚至首度到監獄向受刑人展示,社區巡迴電影院及「社區書櫃」的建置等,都十分的受到激賞;其它,像引進轟動遐邇的川劇變臉秀,兩岸四地書畫名家彩繪之旅,也都叫好叫座。

另外,︽金門文藝︾雙月刊的創辦,填補了金門長期以來文藝刊物缺乏的困窘;︽金門文學︾叢刊套書的輯印、︽黃東平全集︾的出版、「浯島文學獎」的開辦、「金門文藝營」的推出、每年一本,紀錄金門藝文活動的︽文化年鑑︾的出版、改變傳統「七月流火」的新普渡燈的示範裝置,在在都令人感受到文化的氛圍。

其他,像走出去,到總統府作「大哉金門,閩南原鄉─地方文物特展」,以及參加世貿的「藝術博覽會」,衛武營「全國表演藝術博覽會」、到各縣市作地方文化展及族譜巡迴展,都是在推銷金門,深度的展示金門。

而除了廣場前的花圃外,近一年來,文化局在形象LOGO、文化局標準字體、標誌、DM、甚至在空間方面,也都做了徹底的建置和整理,除了遷移辦公室,增建「典藏文物館」、「第二展覽場」外,並陸續拓增了「培基廳」和「睿觀廳」兩處新展示館,二樓的視聽室,三樓的會議室,演藝廳的舞台及音響和內外環境,也都大幅的進行改變。

深耕密植,終於華麗豐收了。文化局在同仁們這一年來的孜孜躬耕,立下了很好的基石,也使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未來將有更多的雄心雄圖和揮灑空間,際此文化局「度晬」的前夕,讓我們一起編織更繽紛的文化遠景與藍圖,在即將來到的新的日子裡,讓我們再度證明金門也可以迎向雄渾壯闊的文化新世紀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