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石曉楓:文學是我生命中重要精神滋養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專訪報導。
點閱率:887
字型大小:

「文學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精神滋養」。應邀來金為第一屆金門文藝營小說組授課的縣籍知名作家石曉楓,一語道出執著於文學多年的心情。

留著一頭長髮、目前擔任台師大國文系副教授的石曉楓,昨日以「啟蒙之旅-當代成長小說賞析」為題,與文藝營小說組學員分享文學的喜樂。

石曉楓畢業於金門高中,考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班、博士班,並任教於該校國文系。石曉楓表示,透過小說創作與閱讀,讓她回溯自己的成長經驗,透過這種回溯,對自己的生命意義深入思考,也對社會現象進行反省。因此,文學雖然是虛構的,但對她而言,卻是個真實的世界。

對金門文學的發展,石曉楓不諱言,有人認為談地方性文學太狹隘,但她覺得地方性文學仍有它的發展空間與特色。

甚麼是「金門文學」?石曉楓表示,以金門為題材的一種書寫,寫出金門戰地的特色,就是一般初淺的定義。

「我們不是沒有金門文學,而是沒有被看到」。石曉楓相信,金門仍大有可為。

如何被看到?石曉楓認為,要讓金門文學被看到,需要加強史料整理,或進行論述。因為單有「文本」還不足,還要有人對其進行深入的評論、論述。

她擔心,現在的金門小孩,對金門文學的概念已經很模糊,因此,如何啟發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讓他們擁有關愛鄉土的理念,是未來應該努力的重點。

在昨日的演講中,石曉楓從幾個面向來討論當代成長小說,包括:從大陸作家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談起;六、七○年代台灣成長小說的回顧-瓊瑤「窗外」所透顯的嚴肅意義、王文興「家變」小說的激憤發聲;八○年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家庭樣貌-「孽子」中另類家庭的成形、成長陰影的展示;九○年代兩岸成長小說中的親子關係-母女關係書寫與變貌、父女之間的愛恨糾葛、「以父之名」:悖德之父、諧謔之父、猥瑣之父。

「十八歲出門遠行」,公路背景,是人生旅途的隱喻,透過離家出門,余華對自己宣告解脫。石曉楓指出,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歸屬,但是,人生有永恆的歸屬嗎?沒有人有答案。

石曉楓說,成長小說有其特別的模式,那就是「離家-試煉-成長」。她認為,圓滿,也許不是真正的人生。那些殘缺、破損的淬練過程,才是真人生。

石曉楓以為「小說家只是在呈現問題,但解決問題不是他應該負擔的道德責任。」

家,對每個人有庇護功能,但也會對人形成隱痛、陰影。「窗外」的女主角,一直在尋找家的庇護,原生家庭找不到,因此,寄望從婚姻中獲得。瓊瑤透過女主角的追尋,暗喻遠離家庭、重獲新生的可能性。

王文興的「家變」,書寫緩慢、善創怪字的作風,被人稱為「緩慢的美學」,藉由「肖父」的恐懼,書寫為人子女的自省過程。

白先勇的「孽子」,寫的是同志族群,在原生家庭與社會的離棄下,對建立「擬親屬關係」、「家庭」的渴望。而無法獲得原生家庭的諒解,則是他們一輩子的痛。

蕭颯「單身薏惠」、廖輝英「油麻菜子籽」,則書寫出女性在傳統觀念束縛下的自我成長經驗。

九○年代,兩岸都面臨社會結構大幅轉變的困境,因此,兩岸的成長小說,也有一些共通性存在。母女、父女、男男、女女,糾結的關係更加複雜,一種潛藏的生命力正伺機爆發。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是追尋的過程,小說家創作的原點,都是在回溯、爬梳自己的成長。」石曉楓訴說的,也正是她自己的文學生命歷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