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觀察站》金門人的矛盾—矛盾的金門人
「金門人」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決不是一般語意學上所理解的「出生在金門的人」,更決不是法律上所謂的「設定住所(戶籍)在金門的人」。他的意義其實只是:在當年戰地政務期間曾經居住在金門的平民百姓和其家族親戚。
其他的人,不管他在金門居住了多久,幹過多少好事,在金門人的眼中,他們都只是金門的友人,不是「金門人」。
例如:金門的所謂「新恩主公」胡璉將軍,對金門的貢獻極大。金門人民對他真是感恩戴德。今年適逢胡璉將軍百年冥誕,金門各界紛紛表示了他們對胡將軍的追思之情。可是,從那些感性的文章中,人們不難看出:胡璉並不是金門人,他只是一個過客,一個對金門有很大貢獻的「非金門人」。
前些日子,我在金門日報上還看到了一篇讀者投書。一位曾經在烈嶼工作的醫生和他的同事,雖然對金門充滿了感情,也在當地的醫院表現傑出,但還是被莫名地請走了。這位已經決定自己開業的外來醫生在文章中呼籲:希望金門人把他繼續當作金門人所需要的「名醫」看待,讓他能夠繼續留在金門行醫濟世。
事實上,金門人是非常矛盾的。金門的確需要外來的「名醫」以及其他有能力的人才,可是,似乎金門人只能期待外人短暫的留在金門。如果有人願意長期留在金門工作,那麼這個人就很可能是「別有居心」的,因此也就會受到一定的排擠,一如上述這位外來的醫生和他的同事一樣。
筆者在金門設籍、居住、購買土地,並且已經在金門工作三年多了。在法律上,因為我已經是一個金門人,所以可以合法地申請金門馬祖居民證,利用小三通來回于金門與廈門之間。但是,三年多來,我深深地感覺到,雖然我自認為早就已經是金門人了,但真正的金門人可從來沒把我當作一個金門人看待。在他們的眼中,我只是一個臺灣人,並且似乎永遠只是一個臺灣人,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金門人」。
金門並不是沒有人才,什麼都需要外地的和尚來幫忙。但是,金門也和世界上其他小地方一樣,不可能什麼人才都齊備了,完全不需要外來的和尚來幫忙念經。想想看美國這樣一個大國的例子:世界各國都承認,美國之所以強大,原因之一就在於美國不斷引入外國新移民,使她的人口、人才、文化始終能夠保持著充沛的活力。
在金門,我曾看見許多欠缺適當人手的工作,被金門人自己掌握在自己親戚的手中。我更經常看到金門人如何一方面排擠著外地人;另方面,毫不手軟地自己打壓著自己人。金門人常常抱怨各個姓氏家族之間的糾葛太深,可是在公共事務上,卻似乎迄今沒有意願去跳脫家族間的糾葛。看看金門的歷次選舉,大家就都明白了。
畢竟,「當年戰地政務期間曾經居住在金門的平民百姓和其家族親戚」所能夠代表的「金門人」定義,的確太過窄狹。在這樣劃地自限式的自我局限下,金門的很多公共事務都沒能得到最好的人才去做最好的管理。久而久之,金門的發展當然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遺憾的是,金門人似乎已經習慣於自怨自艾地看待金門的公共事務。對於外來的批評,比較難以坦然接受。
這種心態,或許可以被簡化地稱之為:矛盾的「島民心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