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社區營造有夢最美
政府積極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成功的社造案例有許多,金門縣的社區營造也已起步多年,許多社區居民對社區營造工作也逐漸有了共識,但大部份自然村的社區營造工作還是受到民風保守、觀念封閉等因素影響,社造永續經營發展遲未紮根、落實。
金門地區因地緣關係,文化、生態景觀呈現多樣性。除傳統閩南的宗族血緣聚落,冷戰時代的戰地遺跡,殖民時代渡洋從商的僑匯文化:::等,每一項人文意涵,均具有世界價值。而盱衡大陸福建沿海地區,有關閩南文化已無金門的規模與內涵,因此在行政院文建會徵選世界遺產潛力點時,金門縣文化局即提報角逐,希望能以金門既有的普世文化向世界推銷,藉以走向國際舞台。同時,也希望金門的多樣性文化能有被保存維護的共識,好讓後代子子孫孫享有好的生存環境和生活品質。
此外,過去軍管時代所保存的優質生態環境,一直以來都是來金旅遊觀光客較為稱羨的自然環境。而每年大量候鳥過境,地區特有珍貴生態更是令許多生態專家、環保人士所寄以保護的珍貴資源。不過,在近幾年的盲目開發下,許多生態環境持續遭破壞。如果能積極規劃並結合地區生活,激發民眾建立優質的生態社區,則可建立兼具健康自然與深度文化的豐富生活,進而提昇金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留地,增進地區居民生活環境與觀光發展。
但回過頭來說,由於世界變遷腳步快速,金門地區民眾生活卻相對封閉許多,面對國際與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地區的發展卻顯紊亂無條理,許多錯誤開發造成地區資源的浪費與損毀。新觀念與計劃的引進十分困難,更遑論計劃的推動。而考慮民情與修正執行方式,如何建立地區居民與執行單位溝通與自發性計劃執行體系,將是新故鄉社區營造培力計畫較大的挑戰。
此外,除了地區民眾參與的觀念與體系的建立不足外,教育體系對於社區營造的認同,將是社區營造無限紮根與落實的重要環節,若能透過學校鄉土課程的教育,逐漸推廣教育,則社區永續發展觀念更能紮根與落實。
社區營造工作更需要培養有積極性參與的社造人才來推動,並取得社區居民共識和釐訂推動方向和目標,否則,大家七嘴八舌,意見紛歧,到頭來不但會參與度冷卻,終至以散場收尾。
當然,發展計劃整合不足,也是其中一大因素。除了地區民眾觀念普遍缺乏,目前管理單位太過分散形成多頭馬車現象。就以金門縣古蹟為例,管理單位早期由民政局管理、古文物由教育局負責,而歷史建築及其他文化資產業務則由文化局負責。另外,金門國家公園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等,將部分金門許多精華地區劃入保護範圍。多頭馬車、各自為政,形成許多資源浪費與溝通盲點,如何整合各單位資源,共同發展地區,則是營造新故鄉社區營造培力計畫更能具體落實的保證單。
再者,行政單位人力嚴重不足,也是社造工作一大隱憂。金門縣文化局承辦人員除必須兼顧計劃執行,尚需兼辦其他業務,其他如鄉鎮公所人員也包羅諸多工務。此外,地區缺乏具觀念執行與推廣能力之士,如何吸引旅台金籍民眾歸鄉服務,除需要地方有效發展吸納有意願者,更需建立網羅人才的公正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