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觀光活化石保育金門鱟刻不容緩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635
字型大小:

日正當中,一頂「鋼盔」在復國墩的村間的小路上步行,嚇人一跳。定睛一看,不是鋼盔,而是「鋼盔魚」,也就是鱟。在路上能看到鱟在走路,可能是金門人的驕傲,那表示金門的鱟很多;但也可能是金門人的悲哀,那表示鱟一直遭到活逮或烹宰。

這隻逛街的鱟是因為迷失方向,還是逃離砧板?不知道!結局是牠被放生了。但更多的鱟呢?牠們應該被拿來當菜餚?玩物?還是可以透過保育,變成文化資產或觀光資產的一部分?

在金門水試所的研究及相關的文獻蒐集中,鱟被當成一種活化石。鱟在四億年前就出現了。牠們現在的外形和牠們的祖先幾乎一模一樣。牠們以不變應萬變,繁殖了四億年。生物學家推測牠們可以適應劇烈的海洋環境,因此不必隨環境的改變而變形。不過,人類對濱海的開發或污染,卻讓牠們的生存岌岌可危。過去,臺灣的鱟也很多,因此才會有許多與鱟有關的地名,例如通霄灣的風鱟山、淡水的鱟殼莊。基隆的鱟公嶼及鱟母嶼則有「鱟嶼凝煙」的美譽,為當地八景之一。如今,鱟在臺灣幾乎已經絕跡了。

鱟的學名為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俗名馬蹄蟹(Horseshosecrabs)或大王蟹(King crabs)。在分類上,蟹是節肢動物門.切口綱.劍尾目.鱟科,和蜘蛛、蝎子以及已經滅絕的三葉蟲血緣較接近。成鱟無毒,幼鱟卻會分泌河魨毒,食之可能造成食物中毒。在寒武紀及奧陶紀時,鱟的種類及數量都很多,現在世界上的鱟卻只剩下三屬五種。中國鱟長得像鋼盔,且尾部尖細,長度可達五十公分,看起來像一柄劍。

臺灣、金門、大陸福建及廣東沿海的鱟為中國鱟,又叫三刺鱟,主要生活在沙質的淺海海底。牠是肉食性動物,主要吃海環節動物及軟體動物。牠的單眼及一對複眼,都長在背甲上。

鱟是以鰓呼吸。雄鱟常伏於雌鱟背上一起游泳。在春夏等繁殖季節,雄鱟會緊緊抱住雌性,等雌鱟腳挖坑產卵後,就把精子排放在卵上。鱟魚婦唱夫隨,金門人喜歡以鴛鴦魚稱之,牠們也常常會被舉一擒二。臺灣漁民則有「捉孤鱟,衰到老」的諺語,若單捉一隻鱟,等於拆散他人姻緣,會倒楣一輩子。其實,有些傳說只是中國人文傳統中思無邪的一部分,並非實際的生態情形,因為鱟並非一夫一妻制。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曾預言金門的鱟將來會比澎湖的綠蠵龜還吸引人、中研院研究員陳章波及金門縣政府曾推動鱟保護區的劃定、金門水試所已成功孵化出幼鱟並多次舉辦放流活動,學界及金門各界近年對鱟魚的保育已逐漸重視。不過,鱟的幼年期長達八年或更久,人工繁殖之後,牠們需要的是安全的棲地;因此,保育的不應該只是政府的口號和工作,應該是全民共識和全民運動。

如果鱟能繼續在金門海域生存,金門的觀光將有更多的樂趣,可以隨時觀察看到鋼盔在走路!也不會讓一些俗諺或文化死去。

︽東瀛識略︾記載:「天際現斷雲如半帆、或如鱟尾層矗,曰鱟帆雲,不久有颱風起。」︽臺灣語典︾:「臺灣舊志:凡颶將至,天邊先見斷虹一片,如船帆,謂之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謂之屈鱟。」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對鱟帆的解釋:「鱟魚背上的骨。鱟魚背上有骨如扇,風起則開展似帆。」預測颱風,竟然可以借用鱟的形象,實在很有趣;這表示它是具體而普遍的。有一天,若鱟魚全部消失了,鱟尾的形狀,對人們而言,將難以揣摩想像,鱟帆這個用詞就算真正死去了。

生物學家賈福相教授參觀過金門水試所內指甲般大小的鱟魚之後,曾撰寫︿鱟是我們的驕傲﹀一文,在︽聯合文學︾等媒體上發表。他說:「要保育金門的鱟,只有保護沙灘棲地;要保護棲地,要掀起一種社會運動才行。::任何污染都可殺害牠們,鱟的失蹤,就證明沙灘生病了。::一定要使小學生、中學生、家庭老幼全體動員才好,於是我想到舉行徵文比賽,小學組、中學組、社會組::。」他認為,題目可以訂為︿鱟是我們的驕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