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剪黏老藝師黃再團重出江湖
嗶嗶剝剝碎如鱗,剪剪黏黏妙嵌鑲。七彩瓷碗做拼圖,砌成花鳥飾城隍。七旬之齡的黃再團立於田浦城隍廟的瓦頂,將親手做成剪黏砌於脊肚,有花鳥、水草、鳳凰等。
黃再團雖擁有這一手剪黏技藝,但因年歲已高,原本無意赴邀,但拗不過田浦城隍廟(泰山廟)的邀請,仍然勉力為之,全力為城隍爺提供勞務。
在閩南建築中,剪黏是令人覺得耀眼的一部分。古厝、宮廟或宗祠,屋脊的脊肚上常會飾以剪黏。
剪黏是一鑲嵌的工藝,材料是五顏六色的瓷碗。用來做剪黏的瓷碗,大小和一般的飯碗相當,但每個碗都是單純一色,紅的通體鮮紅,橙的整個橘紅,藍的整只鮮藍,綠的周身鮮綠,白的全身純白,桃的遍體粉紅,黃的有淡黃和金黃。黃再團用尖嘴鉗把它們剪成如鱗或如瓣的碎片,再拼組成色彩繽紛的圖案。一剪又一剪,持續發出嗶嗶剝剝的聲音。
黃再團住在金沙鎮后浦頭,原籍大陸南安人。年少時曾隨父親四處為匠。二十歲時來金門工作,因為兩岸隔絕,便定居在金門。
幾十年間,因為社會上財窮民困,剪黏成了無處施展的手藝,黃再團只好棄剪買牛,改業務農或做做雜工。近幾年,金門物阜民豐,祠廟的倡修蔚然成風,他才又有機會重操舊業。
他為泰山廟(田浦城隍廟)做的剪黏,主要是四季花卉,另有錦雞、凰凰等。他用洋灰和竹篾做基座,把瓷片拼在上面,做好了再鑲上脊肚。
黃再團做剪黏不需要打草稿,直接把瓷碗修剪成所要的形狀,拼起來,就成了五顏六色的花鳥。例如錦雞有白色的鞏膜(眼白)、黑色的眼球;鳥喙和背羽是淡黃,腹羽是紅色,尾羽是金黃,頸部是藍色。城隍廟後落屋脊的中堵用了一對鳳凰,色彩的組成比錦雞更加豐富。鳳與凰羽部有明顯的變化,鳳尾呈五股掃帚形,凰尾則為單股香草形;鳳的嘴是開的,凰的嘴則是閉的。
這次並不是黃再團第一次為田浦城隍廟做剪黏。民國五十幾年,泰山廟重建時,他就曾經參與過。除了泰山廟外,太武山海印寺、沙美萬安堂、張氏宗祠以及後浦頭的廟宇,剪黏的製作,都是出於其手。
剪黏這項手藝,會的人並不多,黃再團自幼穎悟,但因時空限制,被擱置甚久,否則還可以有更精彩的發揮。如今已垂垂老矣,不免有一點時不我予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