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與民有約節目本周輪由農林篇登場
由縣府、名城電視製播的「與民有約」節目,本周輪由林務所、農試所登場,林務所所長葉媚媚、農試所所長李國榮分別暢談地區的農林發展、以及未來努力方向,該段訪談自十四日起至十九日止,每天下午一時至二時、晚上八時至九時在名城33台播出,歡迎鄉親準時收看。
「與民有約」本周受訪的單位為林務所、農試所。林務所所長葉媚媚、農試所所長李國榮應邀接受主持人蔡青訪問,暢談各項農林發展議題。
葉媚媚談及該所業務概況時表示,金門造林綠化成功,除該所負責策劃推動執行育苗及造林工作外,主要歸功於當年地區全體軍民戮力一心,歷經幾十年來不斷努力,才能使地區由童山濯濯變成海上綠洲,未來該所仍會一本積極性、主體性及專業性,推行現階段金門最迫切需要之綠美化工作。
葉媚媚指出,有關該所業務概況及執行成效,主要包括:苗木培育;造林;林相更新;行道樹更新綠美化;危木處理;拓建竹類標本園;闢建金門原生植物園;依據地區整體發展需求,訂頒金門未來10年林業經營計畫方針;全面推動社區林業及環境綠美化;森林遊樂;林木撫育;生態保育等等。
關於苗木培育方面,每年培育各種樹苗20萬株,提供地區及烏坵造林所需,目前並擴大實施容器育苗及培育行道樹大苗,以提高造林成效,另培育適宜地區風土之各種花木(含草花)100萬株,供各社區、鄉鎮、機關學校及道路、圓環綠美化。
造林方面,每年辦理海岸林及火燒跡地造林30公頃,為免破壞地被植物及維持防風效果,一般採用生態系經營方法(即生物多樣性),以多樹種於林隙間造植,營造環境林,期能及早達到鬱閉,發揮防止風砂的效益。
在林相更新方面,因丹恩颱風造成金門林相重創,因此,丹恩颱風過後便積極推動林相更新,培育第二代森林,依適地適木,先植後伐原則,在木麻黃林區,以林下栽植方式,換植樟樹等具經濟性、景觀性及鄉土性之長齡樹種,目前已完成一仟餘公頃,並已蔚然成林,成效良好,現每年繼續更新20公頃,分年分區實施,俟新樹成長後,再將上木分次伐除,以達林相更新目標。
而為使該所兼具休閒觀光價值,葉媚媚指出,除加強原有森林遊樂區相關設施及內涵外,也利用太武苗圃基地規劃闢建原生植物園乙處,面積26公頃,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正積極辦理第三期工程整建,預訂年底完工,一旦完工,將可提供乙處兼具林業科技研究、環境教育解說、觀光休閒遊憩、生態保育等功能的植物園區,成為地區新林業櫥窗。
葉媚媚也談到未來發展重點,表示將秉承縣長李炷烽施政理念,賡續努力,全面推動造林及環境綠美化工作,以營造地區優質綠色環境,並結合縣府施政主軸,發展觀光產業,研訂多項努力重點,包括:擴大育苗,並加強原生樹種復育及繁殖優良樹種,營造足以代表金門地區植物特色生態環境,增加觀光資源,吸引觀光客到訪;加強已損毀森林的營造,包括既有林相的改善及老化林相的更新等各項營林措施,配合有效的森林健康管理,以充份發揮森林的環境保護功能;加強行道樹更新及綠美化工作,以一路段一樹種,並配置各種花木,以達到上層有喬木,中層有花木類灌木,下層有地被植物,形成立體行道樹生態廊道;加速開發森林遊樂區,以自然生態環境來經營遊憩資源,提供國民安全、舒適、高品質,以森林為主題之生態遊憩場所,並加強環境教育解說功能,啟發遊客對大自然生態之關注與愛護;研訂金門十年林業經營計畫,做為日後金門林業發展之依據等等。
李國榮則說明農試所的業務重點,他表示,農試所的宗旨乃在增進農民收益、繁榮農村經濟,以改善農民生活。工作項目主要是作物引種栽培試驗,擇優示範推廣農民栽培、育種培苗、輔導栽培管理與農特產品加工研究;另有高粱、小麥、綠肥等契作及監割工作,屬上級委辦業務,是項工作較繁重,也花費相當可觀的人力與物力。
他也談及目前地區山藥及一條根目前的推廣情形,山藥栽培推廣方面,四年合計受益農戶有540戶,累計推廣面860公畝,免費補助種薯19萬餘塊。一條根栽培推廣方面,四年合計受益農戶有144戶,累計推廣面2190公畝,每新栽培農戶該所補助種子每10公畝0.5公斤(價值3500元)。
李國榮也說明目前推廣的果樹栽培種類,以及所遇到的困難。他指出,該所目前推廣的果樹種類有珍珠番石榴、龍眼(福眼)、番荔枝(釋迦)、柳丁、桑椹、紅龍果百香果及木瓜等果樹,以熱帶或亞熱帶果樹種類為主。另外,也提及該所研發的農產加工品,如白鶴靈芝袋茶、桑椹果汁、山藥冰棒、山藥冰淇淋、酸蘿蔔醃漬、蘿蔔乾加工製作等。
李國榮說,金門農業的發展受到水資源的欠缺與市場的小量消納,致使生產成本高而利潤微薄,嚴重影響農民的收入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未來金門農業的發展方向,由於受制於立地條件、農業生產體質差,還是要朝旱地作物生產、發展二、三級產品,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其次應發展健康衛生蔬菜以及熱帶、亞熱帶水果,調整目前部份農業政策,大力發展農田水利,朝向農業多元化、多樣化、精緻化、高效益的目標邁進。
